王艳 2025-08-25 11:21:03
文/王艳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范伟教授
范伟的设计故事,藏在木雕的纹路里,浸在数字的河流里,显在空间的意韵里,续在教学传承的薪火里。作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范伟从一块刻着香烛广告的古木雕版出发,构建起“形意场”的理论框架,让非遗技艺在当代空间中自然生长,让酒店设计里藏着“五行”的哲思,让苗绣纹样在虚拟空间舞动,用近30载光阴诠释着:中国设计的自强,始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解码与创新转化。
学术研究:从木雕版到“形意场”,
构建传统与现代的设计体系
范伟的学术之路,始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能热爱。自幼痴迷绘画的他,对中国传统工艺品中蕴含的造物智慧有着天然敏感。这份热爱延续至工作后,闲余时间与朋友逛古玩市场成了习惯。一次偶然在古玩市场淘得的香烛广告木雕版,让他惊叹于古人将商业信息与美学表达融为一体的巧思。从此,收集、翻印、梳理木雕版成了他的日常,数百块木雕版的收集与研究,最终催生出国内首部系统研究古代广告设计的专著《中国古代广告设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副院长王国伦教授为其作序,称他是“能坐学术冷板凳的青年人”,这份认可成为他深耕设计研究的最初动力。
1975年,范伟出生于湖南岳阳。他的求学轨迹清晰地勾勒出学术积淀的脉络:本科与研究生阶段均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2015年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博士学位。博士阶段的系统学习,成为他学术思维质的飞跃的关键期。在博士生导师刘文金先生的指引下,他突破单一文科思维的局限,将研究焦点锁定在“多元生活语境下人的体验需求对家具形态创新的影响”,成功完成从“文”到“文—理”交融的复合型思维转型。
2010年,作为参会代表应邀出席清华美院“未来的想象——上海世博会展示设计高峰论坛”时,中外设计思想的激烈碰撞让范伟深刻意识到:中国设计需要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正是这场思想交锋,促使他系统梳理中国传统造物哲学,于2011年在《家具与室内装饰》杂志首次明确提出“形意场”理论,为东方设计哲学的现代化表达搭建了核心框架。
近30年的积淀中,范伟逐渐构建起以非遗空间数字创新、多模态陈设审美体验、形意场理论为核心的学术研究体系,三者相互支撑,共同编织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设计网络。
作品“非遗标识2025中国挑花标志”
作品“2022年‘大寒’节气非遗主题家具设计”
非遗空间数字创新是他守护文化根脉的实践。通过数字化手段解构非遗基因,再植入当代空间语境。在“中国挑花非遗基因谱系构建与数字化开发策略研究”等国家级课题中,他带领团队将14类非遗挑花的纹样符号、织造技艺转化为可编辑数字模型,既守住“文化本真性”,又赋予“数字流动性”,让传统技艺在文创产品、家居软装等现代场景中自然生长;多模态陈设审美体验则聚焦“人—物—境”的互动。突破“陈设即装饰”的认知,他提出“陈设是动态的体验媒介”,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多感官协同研究,探索如何让陈设从“物质载体”升级为“情感连接器”,构建更立体的审美场域;而形意场理论是这套体系的灵魂。基于《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哲思,他以“万物有形,形必有意”中式设计哲学视角,用“形变六法”“意动八场”阐释形态、意义与场域的和谐路径,展现为设计之“道”的可持续发展,为设计提供了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的东方框架,既尊重文化根脉,又拥抱创新变革。
“非遗数字创新通过‘形’的延续守护文化根脉,多模态审美体验通过‘意’的挖掘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形意场理论为此提供‘为何设计’的底层逻辑。从理论到实践,从文化传承到体验创新,最终形成一个‘传统基因数字化转译—多模态场域构建—形意和谐共生’的完整闭环,推动设计从‘功能满足’向‘文化传递’‘情感共鸣’的更高维度发展。”范伟说道。
近年来,范伟出版了《设计中节气文化的活态传承》《室内空间艺术形象创新设计》《形由新生——设计形态研究》等多部专著,在《文艺研究》《美术观察》《装饰》等CSSCI与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十余项。2016年他荣获CIID全国“十佳优秀论文”奖,2017年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艺术学科最具影响力学者排行榜,2024年获评设计学学科“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学术成果成为中国设计理论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
范伟教授出版的专著
专业实践:让理念落地生根,在平衡中彰显设计力量
“设计是服务社会的创造性活动,要在多方需求中找到动态平衡。”近年来,范伟主持的金泓大酒店、戈登酒店等十余项设计,都践行着这一理念。他的设计从不做“符号堆砌”,而是“理念锚点—需求解码—场域适配”的动态过程:先用形意场理论定“根”,再把客户需求当“养分”,最后在约束中找“突破点”。
这种平衡的智慧,在他的作品中尤为凸显。“湖南传媒大厦”标识设计夺冠便是典型。他以古钱币为形,中间白色线条勾勒出芙蓉花升腾之态,“虚实之间,既是湖湘文化,又是‘合作铸传播力’的精神”,作品最终斩获全国大赛冠军;同样以钱币为灵感的金泓大酒店标识,用圆形方孔象征圆满,四条白色曲线呼应“水生金”的五行文化,暗合酒店“四方来财”的愿景,最终斩获“中国之星”奖项。
作品“湖南传媒大厦形象标识”,荣获2016全国竞赛总冠军
作品“金泓大酒店视觉品牌形象标识”,荣获2005“中国之星”优秀奖
“设计竞赛是文化对话的舞台。”范伟认为,作品突围的关键在于“传统活在当下的转化力、创新解决问题的执行力、与时代共振的洞察力”。从“形意场”视角看,便是“形的震撼、意的感动、场的融入”的统一:“形”要让传统符号实现基因重组,如古钱币在现代设计中既保留文化辨识度,又突破固有认知;“意”要触摸生命温度,让使用者从形态中读懂背后的生活哲学;“场”的融入则让设计成为空间的有机部分。
作为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他同时也致力于推动行业的协同发展。“设计行业的进步不能仅靠个体突破,更需要构建共生的生态。”为此,他积极搭建学术与产业的对话平台,组织设计论坛、成果展等活动30余场,推动设计力量真正融入民众的文化生活。这些实践让他深刻体会到:“设计的价值,在于用专业力量解决社会问题,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化与美的力量。”
2022年9月,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第二届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合影
教书育人:守正创新,在平衡中彰显设计力量
“设计教育不是培养‘技术工匠’,而是培养‘有文化根脉、能解决问题’的思考者。”作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范伟构建的“理论筑基—场域实践—跨界联动”教学模式,将“形意场”理论融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从“形—意—场”三维度解析设计本质。
在湖南省精品在线课程《陈设艺术空间创新设计》中,他引导学生拆解传统纹样背后的生活智慧——从云纹里读出“吉祥寓意”的集体记忆,从回纹中理解“循环永续”的哲学思想,再将这种“寓意—形态”的逻辑迁移到现代产品设计中。“创新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对文化基因的当代转译。”他常这样叮嘱学生。
“时空轴比较法”是他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利器。“把明清圈椅和现代沙发并置观察,变的是材质与线条,不变的是‘以人为本’的核心诉求。”在他看来,这种比较绝非简单罗列差异,而是让学生在“变与不变”中找准创新支点。
依托课题项目搭建的“产学研用”平台,让课堂与真实社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在“二十四节气文创设计”课题中,学生不仅要完成节气符号系统的理论梳理,更要深入商场、社区调研用户需求,最终设计出可折叠的“鸿雁秋分”屏风、融入霜降纹样的茶具套装等兼具文化意涵与实用价值的产品,部分已成功投入市场。“从课题中来,到市场中去,才能真正理解‘创新必须服务于需求’的设计本质。”范伟强调。
2020年师生合作二十四节气主题作品
面对数字化浪潮,他积极推动AI、虚拟现实等技术与教学融合。在非遗数字化课程中,学生用数字技术将苗绣纹样投射到家居、公共空间等不同场景,观察纹样与环境氛围的互动关系;借助AI生成式工具,探索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多元表达可能。这不仅拓展了创作手段,更培养了学生用数字化思维破解传统工艺传承难题的能力。
在他看来,设计专业学生需重点锻造四种核心能力:文化解码能力,能从传统造物中提炼“形意基因”;系统思维能力,协调“人—物—环境”的整体关系;技术适配能力,让创意在现实条件中落地生根;共情能力,洞察用户未被言说的隐性需求。“最好的设计教育,是让学生建立‘动态可调’的思维方式——既能扎根文化土壤,又能灵活回应时代变化。”
多年来,范伟培养的大批设计师兼具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指导的学生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崭露头角。这份对教育的热忱,让他收获了湖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老师奖等荣誉,但他更珍视的,是学生们毕业后仍能坚守“用设计传承文化”的初心,在各自领域延续着“形意相生”的设计理念。
回望来时路,从最初被一块木雕版点燃学术热情,到如今构建起系统的设计理论体系;从在设计项目中践行“形意相生”,到课堂上的薪火相传,范伟的每一步都深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又始终面向时代需求。谈及未来,他的规划清晰而坚定:学术上,深化“形意场”理论的跨学科应用,构建能解释数字文明形态创新的理论框架;实践中,聚焦老龄化社会适老设计、乡村振兴产业融合等社会议题,让设计成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有力工具;教学中,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兼具创新能力、国际视野与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
“中国设计的自强,不在于符号的堆砌,而在于用东方哲学的智慧回应人类共同的需求。”范伟的话语中透着笃定。从岳阳的地域文化滋养,到高校的学术积淀,从木雕版上的古老印记,到数字空间中的非遗新生,他以设计为钥,正一步步开启非遗的当代新生之门。在这条路上,他既是深耕者,也是引路人——用学术的深度、实践的温度、教育的广度,持续书写着中国设计的文化自信,让非遗智慧不仅照亮过去,更能指引未来。
责编:封豪
一审:封豪
二审:王晗
三审:刘永涛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