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5 11:07:27
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蒋斌
在我国,盆腔器官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已成为影响女性健康的“隐形杀手”。据2025年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女性泌尿外科学组发布的《女性盆腔器官脱垂诊疗专家共识》显示,我国成年女性盆腔器官脱垂总体发病率约9.6%,60岁以上女性患病率直接攀升至25%,而在这些脱垂患者中,超80%会伴随不同程度的压力性尿失禁;另据《中国女性尿失禁流行病学调查白皮书》数据,50岁左右女性群体中,尿失禁或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率已达30%—50%,且因多数患者早期羞于启齿、不愿就医,实际患病数据很可能被严重低估。这种“说不出口的尴尬”,正让无数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受限,逐渐沦为“沉默的患者”。
很多女性第一次遭遇漏尿时,都会误以为是“年纪大了的正常现象”或是“产后没恢复好的小毛病”,直到情况越来越严重——咳嗽时裤子湿一片、抱孩子时得提前垫好卫生巾、出门前不敢喝一口水甚至睡觉时会漏尿弄湿床单,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即便如此,仍有超60%的患者会选择默默忍受,有人觉得“这是女人的隐私,说出来丢人”,有人担心去医院检查会尴尬,还有人误以为“这病治不好,只能认命”,最终在日复一日的焦虑中,慢慢放弃了喜欢的广场舞、同学聚会,甚至连日常逛街都成了奢望。
要解决脱垂漏尿,首先得搞懂它背后的医学逻辑。女性的盆底就像一张“弹性吊床”,由盆底肌(肛提肌、尾骨肌为主)、筋膜(盆膈筋膜、泌尿生殖膈筋膜)和韧带(主韧带、宫骶韧带等)共同构成,这张“吊床”不仅要托住膀胱、子宫、阴道等盆腔器官,还要维持尿道的正常闭合功能——正常情况下,尿道与膀胱形成约90°的夹角,尿道内的压力能稳稳“锁住”尿液,即便咳嗽、弯腰增加腹压,也不会出现漏尿。可这张“吊床”却格外“脆弱”,很容易被多种因素“压垮”:
怀孕和分娩是最主要的“元凶”。孕期子宫重量从50g逐渐增加到1000—1200g,持续9个月的压迫会让盆底肌纤维被动拉长、弹性下降;分娩时,尤其是经阴道分娩,胎儿通过产道时会直接牵拉、撕裂盆底肌和韧带,即便没有明显撕裂,盆底组织也会出现不可逆的损伤——临床数据显示,经阴道分娩的女性,产后1年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是剖宫产女性的2.3倍,漏尿发生率更是高3倍。而很多女性产后只关注身材恢复,忽视了盆底肌修复,为日后的脱垂漏尿埋下隐患。
年龄增长和激素变化则是“加速器”。女性绝经后(我国女性平均绝经年龄约50岁),卵巢功能衰退导致雌激素水平骤降,盆底肌纤维因缺乏雌激素滋养而逐渐萎缩、变脆,韧带和筋膜也会变薄失去弹性,“吊床”的支撑力大幅下降。这也是为什么60岁以上女性脱垂漏尿发生率会飙升——70岁以上女性中,每2个人就有1个存在不同程度的脱垂或漏尿。
除此之外,长期腹压增加的行为也会“雪上加霜”。比如长期便秘的女性,每次排便时用力憋气,会让腹压持续升高,不断冲击盆底;慢性咳嗽(如支气管炎、哮喘患者)频繁咳嗽时,腹压瞬间飙升,相当于给盆底“反复重击”;还有经常提重物、长期弯腰做家务的女性,也会让盆底组织在持续压力下慢慢松弛。这些看似日常的行为,都在悄悄“摧毁”盆底的“支撑系统”。
脱垂漏尿带来的伤害,远不止“湿裤子”这么简单。生理上,长期尿液浸湿外阴,会导致皮肤发红、瘙痒甚至出现溃疡和感染,不少患者还会反复引发尿路感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的症状;心理上,尴尬和自卑会慢慢吞噬自信——有患者说“每次出门都要带好几片卫生巾,像揣着‘秘密’一样”,还有患者因为怕漏尿不敢参加社交活动,慢慢变得孤僻、焦虑,甚至影响夫妻关系。更严重的是,若长期不干预,脱垂程度会逐渐加重,从轻度的膀胱膨出,发展到子宫脱垂出阴道口,最终可能需要更复杂的手术治疗。
其实,脱垂漏尿并非“不治之症”,不同程度的病症都有对应的解决办法,关键是要打破“羞耻感”,及时干预。
对于轻度脱垂漏尿(比如只有咳嗽、打喷嚏时偶尔漏尿,脱垂器官未脱出阴道口),居家康复训练就能有效改善,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凯格尔运动——这是专门锻炼盆底肌的“健身操”,具体做法很简单:先找到盆底肌的位置(可以在排尿时尝试中断尿流,感受收缩的肌肉就是盆底肌),然后收缩该肌肉,保持3秒,再放松3秒,每次做15—20次为1组,每天做3组。需要注意的是,凯格尔运动要在非排尿状态下做,避免影响膀胱功能,坚持3个月以上,多数轻度患者漏尿症状会明显减轻。此外,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盆底电刺激仪,通过温和的电流刺激盆底肌收缩,唤醒松弛的肌肉,相当于给盆底肌“做被动训练”,尤其适合产后没时间自主训练的妈妈。
如果脱垂漏尿达到中度(比如走路、弯腰时频繁漏尿,脱垂器官偶尔脱出阴道口,能自行回纳),除了康复训练,还可以使用子宫托——这是一种放入阴道内的支撑装置,能像“支架”一样托住脱垂的器官,让膀胱、子宫回到正常位置,从而减轻漏尿。子宫托有不同的型号和材质,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和佩戴,定期取出清洁即可,适合不愿意手术或身体不耐受手术的中老年患者。
对于重度脱垂漏尿(比如器官长期脱出阴道口无法回纳,漏尿严重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手术治疗是更有效的选择。现在的盆底修复手术已经非常成熟,多采用微创手术方式,创伤小、恢复快——医生会通过阴道切口,用特殊的生物网片或自身组织,将松弛的盆底韧带和筋膜“修补加固”,让脱垂的器官复位,同时修复尿道支持结构,恢复尿道闭合功能。临床数据显示,盆底修复手术的有效率可达85%以上,多数患者术后1—2周就能恢复正常生活,彻底摆脱漏尿的困扰。
除了治疗,预防也同样重要。女性朋友们可以从年轻时就开始保护盆底:产后42天及时做盆底肌评估,必要时进行专业康复训练;日常生活中避免长期提重物、减少慢性咳嗽和便秘;年纪大了可以适当补充雌激素(需在医生指导下),延缓盆底组织萎缩。
脱垂漏尿从来不是“难以启齿的隐私”,而是需要被重视的女性健康问题。它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自行好转,只会在沉默中逐渐加重。如果你或身边的女性正被这个问题困扰,别再犹豫,及时去妇科或泌尿外科就诊——医生会通过妇科检查、尿流动力学检测等,明确脱垂和漏尿的程度,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摆脱“尿不尽的尴尬”,才能真正找回生活的体面与自信,重新拥抱自在、轻松的人生。
责编:陈方
一审:陈方
二审:印奕帆
三审:王超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