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5 11:05:30
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贺雪
在患者眼中,医生是破解健康难题的“专业者”,仿佛能轻松抵御各类疾病。可鲜少有人知晓,不少医生也会深陷慢性病的“围剿”,高血压便是最常见的“对手”之一。一位拥有三十年临床经验的医学专家,便是与高血压“缠斗”二十余年的“患者医生”——他有明确的高血压家族史,母亲33岁便被确诊高血压,而他自己也在35岁那年,被血压计上的异常数值拉进了这场持久战。如今,年过五旬的他,血压始终稳稳“锚定”在理想范围,这份二十年未破的“稳定战绩”,藏着他从临床诊疗与自我管理中淬炼出的实战经验。
用药:跳出“价格迷思”,精准适配才是降压关键
“门诊里常遇到患者拿着两种降压药问我‘贵的是不是效果更好’,其实降压药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配之别’。”这位专家在高血压健康讲座中,总爱用“选鞋”比喻用药——不管鞋子是名牌还是平价,合脚才不会磨脚;降压药无论价格高低,能稳定控压且无副作用,就是最适合自己的“特效药”。
他回忆自己确诊初期,也曾陷入过“贵药更有效”的误区。当时一款进口长效降压药刚上市,价格是国产同类药的7倍,身边有人建议“专家就该用最好的药”。但他没有盲从,而是结合自身情况冷静分析:自己是原发性高血压,无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肝肾功能指标正常,国产长效钙通道阻滞剂(CCB)完全符合适应症。服用1周后监测血压,数值稳定在120—130/75—80mmHg,且没有出现头晕、脚踝水肿等常见副作用。从那以后,这款国产药成了他降压“武器库”的核心。二十余年里,仅在冬季血管收缩、血压轻微上升时,遵医嘱将剂量从5mg微调至10mg,从未因“追求高端”盲目换药。
“早用药、规律用药,比纠结药价重要10倍。”专家特别提醒,很多患者担心“降压药吃了就停不了”“有副作用伤身体”,宁愿硬扛也不服药,或是擅自减药、停药。他以自己为例:确诊初期若因顾虑副作用拒绝用药,长期血压波动可能损伤心、脑、肾等靶器官,而规范用药后,不仅血压稳定,相关脏器功能至今保持正常。“降压药的副作用远小于高血压对身体的潜在伤害,只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出现不适及时调整,就能实现‘安全控压’。”
饮食:把好“入口关”,两斤蔬菜里的控压智慧
“药物是降压的‘武器’,饮食就是‘防御盾’——吃对了,能帮降压药‘事半功倍’。”在这位专家的家里,厨房台面上总放着一个透明保鲜盒,里面装满了当季蔬菜,“每天全家四口人,至少要吃掉两斤蔬菜水果,算下来每人半斤,其实还没达到理想的‘一斤’标准。”
他解释,合理膳食对降压的助力有明确数据支撑:坚持低盐、高膳食纤维饮食,平均能让收缩压降低8—14mmHg,相当于额外增加了一款“温和的降压药”。他的饮食原则很简单,总结起来就是“三少三多”:少盐(每天不超过5克,用限盐勺定量,避免酱油、咸菜等隐形盐)、少糖(不喝含糖饮料, 甜品每周不超过1次)、少油炸(用空气炸锅替代油锅,减少饱和脂肪摄入);多蔬菜(优先选菠菜、芹菜、西兰花等深绿色蔬菜,富含钾元素,帮助排出体内多余钠)、多全谷物(用燕麦、糙米替代部分白米白面,膳食纤维能延缓血压波动)、多优质蛋白(每天吃一个鸡蛋、一杯牛奶,每周吃2—3次鱼类,补充Omega—3脂肪酸)。
“不用刻意搞‘苦行僧式饮食’,关键在长期坚持。”他分享自己的小技巧:比如炒菜时先放菜后放盐,让盐附着在菜表面,既能减少用量又能尝到咸味;家里煲汤时不放盐,喝的时候根据个人口味少量添加;出差在外吃饭,会提前跟服务员说“少放盐”,实在口味重,就用清水涮一涮再吃。这些细微的习惯,二十余年如一日坚持,成了他控压的“隐形助力”。
减重:甩掉十几斤赘肉,给血压“减负”
“体重每增加10公斤,收缩压可能上升5—20mmHg——肥胖就是高血压的‘帮凶’。”这位专家对此深有体会,他35岁确诊高血压时,体重82公斤,身高175cm,BMI(身体质量指数)达26.8kg/m²,属于超重范围。当时医生提醒他:“若不减重,未来可能需要增加降压药剂量,还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从那以后,他开始了科学减重计划。不同于追求“快速瘦身”的极端方式,他选择“稳扎稳打”:每周减重0.5—1公斤,目标是将BMI降至24kg/m²以下。他的方法很实用——控制总热量摄入(每天约1800千卡,比之前减少300千卡),同时增加热量消耗。三个月后,体重降至75公斤;半年后,稳定在70公斤左右,这个体重一直保持到现在。
“减重后最明显的变化,除了血压更稳,连精力都变好了。”他说,减重初期,血压从135/85mmHg降至125/80mmHg,医生甚至建议他可适当减少降压药剂量。他强调,减重不是“饿肚子”,而是“优化饮食结构”:比如把晚餐的半碗米饭换成一碗蔬菜,用去皮鸡肉替代猪肉,既能保证饱腹感,又能减少热量摄入。如果肥胖患者通过饮食调整无法减重,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减重药物,但必须警惕药物副作用,且不能替代饮食和运动。
运动:把通勤变成“健身课”,避开晨练“高危期”
“很多人说‘没时间运动’,其实运动不用特意挤时间,把日常活动变成‘健身机会’就行。”这位专家的运动秘诀,是“见缝插针”——他家距离医院3公里,只要天气允许,他就会提前1小时出门,走路上下班;坐诊间隙,会在诊室走廊来回走5分钟;周末不加班时,会和家人去公园快走1小时,速度保持在每分钟100步左右,心率控制在“170—年龄”(即170—55=115次/分钟)的安全范围。
他解释,规律的有氧运动对降压效果明确:每天30分钟、每周至少3次的中等强度运动,能让收缩压降低4—9mmHg。但他特别提醒高血压患者,要避开“晨练高危期”——早晨6—10点是心血管疾病高发时段,此时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血压易出现“晨峰现象”(比夜间高20—30mmHg),突然运动可能诱发心梗、脑梗。他自己的运动时间,通常选在晚饭后1小时(18:00—19:00),此时血压相对平稳,且运动后能促进睡眠,间接帮助控压。
“运动强度要‘量力而行’,不要追求‘累到出汗’。”他举例,刚开始运动时,他走20分钟就会气喘,便逐渐增加时间,从20分钟到30分钟,再到45分钟,让身体慢慢适应。如果出现头晕、胸痛、心慌等不适,要立即停止运动,必要时就医。对关节不好的高血压患者,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是更好的选择,能减少对膝盖的损伤。
监测:家里备个“血压日记”,摸清血压“脾气”
“控压就像‘打仗’,得知道敌人的‘作息规律’——血压什么时候高、什么时候低,才能精准应对。”这位专家家里有两个血压计,一个电子血压计放在客厅,一个水银血压计备用,每天早晚都会测一次血压,然后记录在“血压日记”上(包括日期、时间、血压值、是否服药、前一天饮食和运动情况)。
他分享自己的血压“规律”:早晨醒来后1小时内、服药前、排尿后,血压会比其他时间高5—10mmHg(晨峰现象);晚上8点后,血压会逐渐下降,凌晨2—3点达到最低。摸清这个规律后,他调整了服药时间——每天早上7点服药,正好能应对晨峰血压;如果前一天熬夜或情绪激动,第二天会提前半小时测血压,观察是否需要临时调整。
“血压监测不是‘测一次就够了’,要长期坚持,才能发现潜在问题。”他提醒,测血压时要注意“三定”:定时间(每天固定早晚)、定体位(坐位,手臂与心脏同高)、定血压计(避免不同血压计的误差)。如果发现血压连续3天超过140/90mmHg,或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要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不能自行加药。
心态:与高血压“和平共处”,别被焦虑“推高”血压
“二十年来,我从没把高血压当成‘敌人’,而是把它当成‘提醒我健康生活的朋友’。”这位专家说,很多患者确诊后会陷入焦虑,担心血压控制不好、担心并发症,而焦虑情绪会激活交感神经,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形成“焦虑—血压高—更焦虑”的恶性循环。
他自己的调节方法很简单:一是“接纳”,承认高血压是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就像每天要吃饭睡觉一样,规律用药、健康生活就是“日常”;二是“转移”,遇到工作压力大时,会通过养花、练书法来放松,避免情绪激动;三是“倾诉”,和同样患高血压的同事交流管理经验,互相鼓励,减少孤独感。
“心态稳了,血压才能更稳。”他强调,高血压的管理是一场“持久战”,没有“一蹴而就”的方法,只有“长期坚持”的智慧。无论是用药、饮食、运动,还是心态调整,核心都是“适合自己、长期坚持”——毕竟,能二十年如一日稳定控压的关键,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大招”,而是融入生活的细微习惯。
责编:陈方
一审:陈方
二审:印奕帆
三审:王超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