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卫生报·客户端 2025-08-25 10:08:07
“立秋到,贴秋膘”,今天,就让我们从中医学的视角,溯源习俗之本,解锁科学进补之道。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立秋之后,暑气渐消,凉意初起,自然界进入“收”与“藏”的阶段。此时人体阳气开始内收,阴气渐长,胃口也随之恢复,为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季储备能量(“冬藏”)。中医养生讲究“辨证论治”、“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现代“贴秋膘”,更需个体化。
适宜人群
1. 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群: 盲目“贴膘”易致热量、脂肪、胆固醇摄入剧增,加重代谢负担。饮食应以清淡、优质脂肪、优质蛋白、高纤为主,严格控量。
2. 老年人及儿童: 脾胃功能相对较弱(老人机能衰退,儿童尚未成熟)。短期内大量进食肉类易致积食、消化不良。进补前可先健脾消食(如适量食用山楂、麦芽、陈皮等),进补时宜选细软、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
3. 脾胃虚弱者: 本身运化能力不足。过量滋腻食物会骤然加重胃肠负担,引发功能紊乱。必须循序渐进,先调脾胃,后缓补,绝对避免暴饮暴食。
中医教你科学“贴秋膘”
精准、适量、均衡
现代“贴秋膘”的核心应在于“精准补充,调和阴阳”。浏阳市中医医院专家结合中医养生理论与现代营养学,给出以下建议:
选对“膘”:平补为要,润燥滋阴
弃肥腻,择优质: 摒弃传统肥肉、五花肉。优先选择鱼虾、去皮禽肉(鸡鸭)、瘦牛肉、兔肉、鸡蛋、牛奶、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
重“润”与“和”: 秋气燥,易伤肺阴。进补需兼顾“滋阴润燥”。推荐食用鸭肉、鱼类、百合、银耳、莲子、山药、莲藕、梨、蜂蜜等。肉类烹调宜炖、煮、蒸,避免煎炸烧烤加重燥热。
控好量:饮食有节,过犹不及
“贴膘”绝非越多越好!普通成年人秋季每日能量摄入比夏季增加约10%—15%(约200-300千卡),相当于1个鸡蛋+1杯牛奶的热量。
配好餐:荤素调和,五谷为养
蔬菜不可少: 保证每日300—500克新鲜蔬菜(深色叶菜如菠菜、西蓝花及萝卜、冬瓜等)。提供丰富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助消化、防便秘,平衡肉食之热。
主食讲粗细: 主食中粗粮(燕麦、玉米、小米、红薯、杂豆)应占1/3至1/2。提供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增强饱腹感,稳定血糖。
汤水宜滋润: 可适当饮用清淡的汤羹,如百合银耳羹、山药排骨汤、冬瓜薏米汤等,生津润燥。
避误区:循序渐进,拒绝“蛮补”
切忌“顿顿大鱼大肉”: 单一饮食模式会导致营养失衡,务必饮食多样化。
避免“短时猛补”: 进补需给脾胃适应时间。
先调脾胃后进补: 对于脾胃虚弱者或老人儿童,进补前可咨询中医师,必要时先服用些健脾开胃的药膳或方剂,待脾胃健运后再行平补。
“贴秋膘”是结合自身体质,秉持“精准、适量、均衡”的原则,以科学的态度“贴”出健康,“贴”出活力,才能真正成为滋养身心的养生之道。
指导专家:浏阳市中医医院 副主任医师 张含
通讯员:彭宇
责编:王思贤
一审:王思贤
二审:梁湘茂
三审:谢峰
来源:大众卫生报·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