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3 12:51:29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振亚 通讯员 丁迷迷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征程中,攸县始终锚定“党建引领”核心,以法治固根本、德治树新风、自治激活力,构建起“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善治之路,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治理实践中持续攀升。
县司法局打造的“与法童行・法育未来”公益普法品牌
法治为基,织密治理“防护网”
“法院+网格”协作机制的落地,成为攸县破解“执行难”的关键一招。县法院在桃水镇率先试点该机制,通过“一乡一清・终本清仓”专项行动,系统培训网格员掌握执行线索核查、文书送达等技能,现场破解基层协作堵点。机制运行以来,累计下达216件协助任务,168件实现快速响应;依托网格中心与乡镇综治平台实时联动,精准摸排被执行人线索,构建起“法院指挥+网格排查+属地联动”的立体化执行网络。今年以来,已成功恢复执行153件中止执行案件,执行“库存”持续压降,司法公信力显著提升。
青少年法治教育同样走深走实。县司法局打造的“与法童行・法育未来”公益普法品牌,成为校园与乡村的“法治灯塔”。在“3・15”消费者权益日、“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重要节点,主题普法活动精准开展;假期里,大学生志愿者组成普法小分队“送法下乡”,深入乡村、社区为留守儿童讲解防范校园霸凌等知识。网岭司法所创新的“1+1普法搭档”(高校志愿者+小学生志愿者)模式,以“培训+实践”的沉浸式宣传,用童言童语拉近法治与群众的距离,为乡村法治建设注入鲜活动能。
石山书院大讲堂常态化开讲公益讲座
德治为先,激活文化“源动力”
以德润心,以文化人。攸县深挖传统文化资源,让德治成为基层治理的“精神纽带”。石山书院大讲堂常态化开讲公益讲座,吸引群众主动参与文化学习;“端午的龙粽”包制、“重阳敬老”慰问等传统节庆活动,唤醒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情感归属,让节日成为凝聚人心的“黏合剂”。
“门前三小”工程(小广场、小书屋、小讲堂)更成为德治教化的“微阵地”。这些散布在乡村屋场的便民空间,由老党员、乡贤担任管理员,常态化开展经典诵读、家风家训讲座、文艺展演等活动,既是村民家门口的“文化客厅”,也是传递孝亲敬老、邻里互助、勤俭节约美德的“道德课堂”。潜移默化间,家庭和睦、乡风文明的新风尚在攸县乡村落地生根。
攸县“青春攸你・七彩假期”活动
自治为本,点燃群众“主引擎”
“社区是我家,治理靠大家”,在联星街道文化社区,“社区合伙人”模式让这句话从口号变为现实。社区整合单位、企业、商户、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共同搭建便民服务平台——在灵龟峰休闲广场开展的大型便民活动中,免费理发、健康义诊、面点教学、爱心茶饮等项目,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贴心服务。同时,社区组建新风、环保、平安等志愿队伍,通过法律知识培训,让志愿者既当“服务者”,又当“调解员”,成为社区治理的“主力军”。
青春力量也为基层自治注入新活力。攸县“青春攸你・七彩假期”活动搭建起青少年参与治理的平台,2025年暑期,230余名返乡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各村(社区),开展社区服务、留守儿童关爱、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他们用脚步丈量基层,用行动服务群众,既丰富了自身社会实践经历,也让社区治理焕发出更蓬勃的生机。
从法治的“硬支撑”到德治的“软浸润”,再到自治的“活动能”,攸县以党建为笔,以“三治融合”为墨,在基层治理的画卷上持续书写着善治新篇。
责编:王振亚
一审:王振亚
二审:王文隆
三审:邹仪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