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赋能锻造高素质法治化治水铁军

郑力玮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2 20:08:30

郑力玮

面对新时期水利治理的使命任务与群众期盼,衡阳市水利局将提升干部法治素养作为破题之要,通过系统性法治能力建设,将依法治水要求内化为干部的自觉行动,在法治轨道上书写了水安全治理的新篇章。

法治思维塑能,锻造尊法善治的水利队伍

法治思维,就是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用法治手段研究分析解决问题。衡阳市水利局构建起全链条学法体系,助力提升水利干部法治素养和履职能力。

聚焦涉水法律。组织干部系统研学《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长江保护法》等涉水法律,精准把握“十六字”治水思路的法律内涵。

精进法律实务。围绕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防洪评价、水行政执法、河道采砂监管、河湖“清四乱”、水工程监管等核心业务,反复锤炼法律适用与程序规范意识,确保权力运行不越法律边界。

实现全员覆盖。“八五”普法以来,干部学法考试通过率持续保持100%;年均组织执法培训与法治宣教4次以上,领导干部与一线执法人员受训全覆盖;133人成功取得水行政执法资格。

法治方式提质,筑牢依法决策的坚实堤坝

面对复杂决策与涉法难题,衡阳市水利局着力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以法治方式提升决策科学化水平。

善借外脑,强化合规。充分发挥专业法律顾问智库作用,在重大行政决策、重要合同签订、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办理及疑难信访处置前,必经法律风险评估与合法性审查。

权责清晰,科学决断。在集体决策基础上,明确干部为决策最终责任主体,法律意见作为关键参考而非替代决策。干部在充分尊重专业意见基础上,结合实情进行审慎判断与科学决策。

程序规范,机制堵漏。健全了科学决策制度机制,将法律“防火墙”前置嵌入决策流程,有效防范了法律风险,提升了涉水重大事项决策的公信力与执行力,为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法治实践创新,书写依法治水兴水答卷

衡阳市水利局坚持“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又要抓前端、治未病”,将新时代“枫桥经验”法治精髓融入依法治水实践。

前端预防与多元化解。坚持“预防在先、调解优先、就地解决”。法律有明文规定,则严格依法办理;法律无明文规定,则深入探究法律原则、立法目的与法治精神,力求实质化解。

攻坚克难显担当。今年上半年,衡阳市水利局运用法治手段化解矛盾问题取得显著成效:依法查处水事违法案件4起,维护了正常水事秩序;成功化解市本级河道采砂历史遗留问题1起,消弭潜在涉诉退款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破解征收难题,通过法律途径依法征收水资源费700余万元;依法推进一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补偿费“应补尽补”;运用法治方式妥善处理系统内信访事项2件,将矛盾消解于萌芽、化解在内部。

机制创新树标杆。在深化河湖长制与行政执法改革中,衡阳市水利局通过明晰权责、强化联动、创新机制、规范程序,极大提升了涉水事务法治化治理水平,其探索的“法治化、智慧化、全民化”河湖治理新路径及“河长恳谈会”聚民智促治理等基层实践,作为典型经验被《中国水利报》刊发,成为运用法治思维破解基层治水问题的生动样板。

(作者单位:衡阳市河湖与水资源中心)

责编:陈鸿飞

一审:唐曦

二审:陈鸿飞

三审:徐德荣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