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烽火塘田》:以多线叙事构建戏剧冲突与张力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2 16:41:15

文丨王友林

由潇湘电影集团出品,刘宁波、吴言编剧,周琦导演的电影《烽火塘田》,讲述了1938年至1939年在抗日救亡的关键时刻,一群知识分子聚集在湖南一个叫塘田的偏僻乡村,开办战时讲学院,为开展敌后游击战培养干部的故事。

影片通过多线叙事的创作手法,将国共意识形态冲突、知识分子教育救亡、民众觉醒过程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构建了强烈的戏剧冲突与张力。并以此推动情节发展,从而使影片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紧扣,故事生动感人,人物形象鲜活,立体呈现并塑造了一个个真实可信而又感人的抗战英雄群像,编织出一幅抗战时期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壮丽画卷。

三线交织的叙事结构,意识形态冲突的明暗交锋

影片创新性地采用了“国共线”、“教学线”和“校与民线”三条叙事线索。这种多线叙事结构不是简单的情节堆砌,而是精心编织的故事网络。

“国共线”展现了吕振羽代表的共产党与国民党势力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和权力博弈;“教学线”聚焦于塘田战时讲学院内部的日常教学活动和师生关系演变;“校与民线”则展示了学院与当地村民、乡绅、甚至土匪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三条线索彼此交织、相互影响,环环相扣,形成了具有张力的叙事脉络,国共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影响着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活动的开展又改变着当地民众对共产党和抗日的态度;而民众的支持又为国共斗争提供了民意筹码。

国共两党的意识形态斗争是影片叙事张力的又一大来源。电影没有简单化处理这一冲突,而是通过课堂辩论、人物对话和情节安排,展现了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的思想交锋。

吕振羽与叶政教授的辩论是这一冲突的集中体现。两人在课堂上就中国前途命运、共产主义适合中国还是三民主义适合中国、国共两党谁才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核心等重大问题进行激烈交锋。

影片对这一冲突的处理并非简单的非黑即白。叶政教授不是脸谱化的反派,而是一个有着复杂心理变化的知识分子。他从一个国民党的坚决拥护者,到对国民党失望,最后离开塘田时承认“三民主义已经名存实亡”。

多元人物的转变轨迹,空间叙事的张力构建

影片通过多线叙事,细腻刻画了一系列人物的转变过程,这些转变轨迹成为戏剧张力的重要来源。

叶政教授的思想转变是影片着墨最多的之一。刚出场时,他是国民党的坚决拥护者,不同意张天翼小说《华威先生》中对国民党的辛辣讽刺。

在与吕振羽的辩论中,他开始感到自己的政治观点经不起推敲,武汉陷落后他开始悲观地认为中国人犹如一盘散沙,直到长沙大火烧死三万多老百姓,他的信仰被彻底烧毁。

其他人物也有着精彩的转变轨迹:乡绅黄族长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反对者转变为支持者;土匪沈山虎由劫掠者转变为抗日参与者;寡妇秋姑由被欺凌者转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参与者;甚至被国民党安插进学院的破坏者“黑鸭子”唐胤波也在最后关头反戈一击。

影片巧妙地构建了三个叙事空间:学院空间、塘田乡村空间和抗日战争历史空间。这种空间叙事也进一步增强了电影的戏剧张力。学院空间是主要叙事场域,是思想交锋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场所;塘田乡村空间则代表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环境和民众心态变化;抗日战争历史空间则提供了时代背景和紧迫感。

三个空间的叙事推进,既增加了影片的厚重感和历史感,也增加了影片的细腻感和现实感。战争阴影时刻隐现在校园生活之中,使文戏为主的叙事同样充满紧张感和不确定性。

意象与象征的情感张力,历史与当下的情感共鸣

影片中精心设置的意象和象征,也成为构建戏剧张力的重要手段。

“灯”是影片中的一个重要意象,不论是从实用角度还是隐喻角度,都体现出光明与希望的意义。王时真用祖传的金镯子换取12个罩灯的情节,象征着知识分子为启蒙事业奉献一切的精神。

“留念亭”则是另一个重要象征物。这座修建于明朝见证盲人母亲送儿子出征倭寇的亭子,成为唤起大众驱逐日寇觉醒与担当的生动教材。吕振羽通过讲述留念亭的历史,将历史的民族抗争精神与当下的抗日救亡使命连接起来。

这些意象和象征物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性,也为抽象的理想和信仰提供了具体可感的载体,使观众更易产生情感共鸣。

影片通过一位塘田少年周有夫的视角,将历史故事与当下视角联系起来。少年的纯真,犹如那缓缓流动的夫夷水,跨越时间之河,带出历史的意味。

这种叙事设计试图打通历史与当下的情感通道,让观众不仅了解历史,更能从历史中获得情感共鸣和精神启迪。

影片展现的年轻讲学院学员的精神成长史,他们的心灵成长历程,和当下的年轻观众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那时那青年以满腔热血救国图强,当下青年则以豪情壮志强国担当,青春和热血使得两代青年能够产生心灵的相通。

塘田战时讲学院虽然仅存8个月就被迫解散,但它的精神和影响远远超出了时间的限制。影片结尾,那群仿佛从时光深处走来的青年学生,经过战争的洗礼,也许他们的身影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他们的精神却通过这部电影得以传承。

多线叙事构建的不仅是一部电影的戏剧冲突与张力,更是一种历史记忆的传承方式。它让这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重新焕发光彩,让观众看到了抗战史上知识分子和教育工作的独特贡献。《烽火塘田》是一部有情怀的匠心制作,电影主创团队以高昂的革命情怀与匠心创作了这部影片,用光影致敬革命先烈,让观众通过银幕,重温了那段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光辉历史。尤其是影片选择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重映,更加具有特殊意义。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