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至,调阴阳,润秋燥——中西医联手助你安度“多事之秋”

  大众卫生报   2025-08-22 09:25:40

8月23日将迎来处暑。处暑,是天地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暑气将退未退,燥气初显锋芒,此时养生如同走平衡木,需以中医智慧调阴阳,借西医科学防未病。

处暑气象:暑湿退场,秋燥初起

中医视角:“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时阳气渐收,阴气始生。但南方“秋老虎”余威犹存,形成温燥或凉燥的特殊气候。人体易受燥邪侵袭,首当其冲是肺系(呼吸系统)与大肠,常见口鼻干燥、皮肤干痒、便秘等。

西医印证:气象学显示,处暑后湿度显著下降(湖南平均相对湿度降至75%左右),昼夜温差增大(可达8℃-10℃)。这种变化导致三种健康问题:1.呼吸道黏膜防御力下降:干燥空气削弱呼吸道纤毛运动,易诱发感冒、支气管炎、哮喘复发。2.皮肤屏障功能减弱:皮脂分泌减少,水分流失加速。3.胃肠道适应性调整:温差影响植物神经,部分人群出现功能性胃肠紊乱。

养生核心:滋阴润燥为先,健脾祛湿勿忘

处暑养生需紧扣“收、润、和”三字。

1.收心神,敛阳气

起居: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黄帝内经》)。建议22:30前入睡,6:00-7:00起床,顺应阳气收敛。中午小憩(20-30分钟)补养心神。

情志:使志安宁,以缓秋刑(《黄帝内经》)。避免悲秋情绪,多听舒缓音乐,练习书法静心。

西医视角:秋季光照减少可能影响血清素水平,规律作息和阳光照射有助于稳定情绪。

2.润秋燥,保肺津:

饮食:燥者濡之。增酸少辛(减姜、蒜、椒)。

明星食材:梨(生津润燥)、百合(清心安神)、银耳(滋阴润肺)、莲藕(健脾开胃)、蜂蜜(润肠通便)、芝麻(益精养血)。

经典药膳:

百合莲子银耳羹:百合、莲子(去芯)各15克,银耳10克,冰糖适量。滋阴润肺,宁心安神。糖尿病者去糖。

雪梨川贝炖冰糖:雪梨1个挖空,入川贝粉3克、冰糖适量,蒸熟。润肺止咳化痰。风寒咳嗽慎用。

茶饮:沙参麦冬茶(沙参、麦冬各10克,沸水冲泡)、乌梅冰糖饮(乌梅3颗+冰糖,煮水)。

西医建议:每日饮水量保证1500-1800毫升(温开水最佳)。增加富含维生素A(如胡萝卜、南瓜)、维生素E(如坚果)、ω-3(如深海鱼)食物摄入,保护黏膜和皮肤屏障。

3.健脾胃,祛余湿

湖南处暑仍湿热交蒸,不可过食寒凉(如冰淇淋、冰饮料),以免损伤脾阳。

食疗:茯苓薏米粥(茯苓15克、薏米30克、粳米50克煮粥)健脾利湿;陈皮普洱茶(理气消食化湿)。

穴位保健:每日按揉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丰隆(外踝尖上8寸)各3分钟,健脾化痰祛湿。

处暑防病:中西医协同应对高发症

1.呼吸系统疾病预防

中医:佩戴中药香囊(艾叶、苍术、白芷、藿香等打粉),芳香化浊避秽。

西医:重视疫苗接种(尤其老年人和慢阻肺患者可咨询医生接种肺炎疫苗、流感疫苗)。出入人群密集场所戴口罩,勤洗手通风。

2.胃肠道功能调理

中医:腹部按摩(顺时针绕脐按摩5分钟)。艾灸中脘穴(肚脐上4寸)温中健脾。

西医:注意饮食卫生,食物充分加热。

3.心脑血管防护

中医:晨起、睡前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按揉3分钟,宽胸理气安神。

西医:温差增大易致血管收缩,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需加强血压监测,遵医嘱规律服药。

4.皮肤干燥瘙痒

中医:用麦冬、玉竹煎汤外洗或湿敷。涂抹含甘草、紫草、凡士林的润肤霜。

西医:洗澡水温勿过高(≤40℃),减少碱性皂液使用,浴后3分钟内全身涂抹保湿剂(含尿素、神经酰胺成分更佳)。

处暑,是夏的谢幕,亦是秋的启程。养生之道,贵在顺应天时,调和阴阳。中医治未病的博大智慧,与现代医学的精准预防在此刻交汇融合。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慢病管理科 刘林券

责编:袁小玉

一审:袁小玉

二审:陈艳阳

三审:谢峰

来源:大众卫生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