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2 07:48:36
王桂华:三十八载如一日,用爱润泽孤困孩子
王桂华老师在给学生上课。通讯员 摄
【人物】
王桂华,女,1969年出生,中共党员,娄底市娄星区万宝芙蓉学校正高级美术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7年起扎根乡村教育,三十八载初心不改。先后荣获“娄底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娄底市十佳道德建设标兵”等荣誉,2024年获评娄底市高层次人才(D类)。
【日志】
8月15日,星期五,小雨。
尽管放暑假了,我还是和往常一样,早早地起了床。参加线上全国孤困儿童交流会、撰写娄底市娄星区“手牵手圆梦行动”困境儿童关爱工作动员大会主持稿……
假期的日子,忙碌而充实。
傍晚时分,老公在老屋的阁楼里翻出一副铝合金拐杖,说是拿去送给一位骨折的熟人用。
看到这副拐杖,我的思绪回到了在万宝群益学校的支教岁月。6年前,同样是秋雨绵绵的时节,我来到群益学校。学校条件较为艰苦,我主动请缨担任一个四年级班的班主任,小琦也在这个班上读书。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天清晨,小雨淅沥。为赶早自习,我在潮湿的宿舍楼梯上失足踏空,剧痛伴随着一声闷响,左脚踝瞬间失去知觉。诊断结果冰冷:左脚踝骨严重骨折,右脚韧带严重挫伤。医生看着片子直皱眉:“必须住院,打石膏静养至少3个月!” 3个月?班上28名孩子怎么办?“不行!我得回去上课!”
课间,总有孩子悄悄递上一杯温水或一个洗干净的水果……这份纯真质朴的爱,支撑我走过126天拄拐岁月。
记忆最深的是去小琦家家访。小琦是个特别内向的孩子,总是一个人静悄悄地坐在角落里不作声。那天寒风夹着小雪,我下车后深一脚浅一脚走在泥泞的田埂上。推开低矮的木板门,浓重的中药味扑面而来。昏暗光线下,瘫痪的爷爷躺在炕上呻吟,母亲脸色蜡黄。11岁的小琦,正蜷在冰冷的灶台边写字,小手冻得通红。
我坐在他身旁,拿出新棉衣、作业本和一盒24色彩笔,塞进他冰凉的手里。小琦紧紧攥住画笔,指节发白,依然沉默。但我看到了他眼中一闪而过的微光。
小琦在作文《我的家》里写道:“以前,家里天总是灰的,药味让我喘不过气。是王老师一次次来我家,送我文具画笔书包,为我争取资助,让我当卫生委员。我第一次觉得被需要……现在,我帮妈妈煎药,给爷爷翻身。王老师说,男子汉要扛责任。家里的天,好像亮了一点!”
后来,我没担任小琦的任课老师,但与小琦一家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今年中考,他以732分的成绩被娄底市一所重点高中录取,第一时间报来喜讯。
作为乡村教师,38年来,记不清有多少个“小琦”眼里有了光,变得开朗、努力、上进。这让我倍感欣慰,这份欣慰,胜过任何奖杯。
作为“娄底无孤”项目的骨干,我利用假期,转战娄星区各个乡镇,与基层干部热烈讨论,精准摸排,对接资源,构建“无孤”长效机制。
在一次走访时,遇到了9岁的小清。小清母亲患严重精神病,父亲不知去向,她由年迈体弱的外婆带养。看到陌生人来到家里,小清像受惊的蜗牛,蜷缩在角落,拒绝一切靠近和目光。
那天,我没有贸然靠近,只是在不远处坐下画窗外的向日葵。我轻声说:“看这向日葵,总向着太阳,心里有光呢。”她没说话,但目光停在画本上。当我离开时,极其缓慢地轻触她肩膀,她没有惊跳躲开!那一刻,仿佛坚冰裂开缝隙。
后来每次去,我都陪她画画、读书、辅导做家庭作业。就在上周的“书香暖童心”活动,她用肢体表达成语“张牙舞爪”非常到位,我直夸她,要全体人员给她掌声。离开时,她紧紧拥抱着我,舍不得松开……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娄底无孤”项目给了我更多的支撑。
我与老公一起筹建了社区王桂华家庭公益图书角;组织了“芙蓉花开·童心绘梦”公益美术营,在画室带着小清等孤困、留守儿童用画笔描绘梦想;在市福利院手把手教特殊儿童画画……看着孩子们安静涂抹金黄色向日葵的样子,疲惫顿消。
未来,我将带领青年教师参与进来,通过“师徒结对+项目实践”,将这份爱与责任的火种传递下去,照亮更多需要温暖的角落。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春祥 整理)
(原载《湖南日报》2025年8月22日04版)
责编:王美慧
一审:王美慧
二审:肖洋桂
三审:周俊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