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冠霖 三湘都市报 2025-08-21 17:05:47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8月21日讯(全媒体记者 曾冠霖)“回家吧,鲵宝宝们。”8月20日,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龙洞景区观察站再次迎来一场特殊的“回家仪式”。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十多名青少年志愿者将一百多尾人工繁育的大鲵幼苗缓缓放入溪流。孩子们的眼神中闪烁着期待,而这些承载着生态修复使命的“水中精灵”,则从此踏上了回归大自然的新旅程。
黄龙洞外溪流龙泉放流现场。景区供图
水清鱼归,黄龙洞景区成大鲵栖息“乐园”
大鲵俗称“娃娃鱼”,与恐龙同代诞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被誉为“水中活化石”“生态指示剂”。它们对环境要求极高,栖息地必须水质纯净、水温恒定、饵料丰富。张家界黄龙洞正好具备这一切条件:洞外溪流水源全部来自洞内地下河,经过层层过滤,清澈见底,温度常年恒定,孕育了极佳的自然环境。
近年来,随着保护区持续开展人工增殖放流,黄龙洞水系大鲵数量得到明显恢复,目前已形成稳定的野生种群。游客们甚至常常在游览途中,与“娃娃鱼”不期而遇,成为旅途中的惊喜一幕。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放流活动,不仅让大鲵回归家园,也让更多青少年感受到生态保护的意义。”黄龙洞大鲵观察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观察站现设有龙泉、响水河码头两个点位,常年免费向中外游客开放,成为普及科普教育的重要窗口。
在洞内地下河水中游动的大鲵。黄龙洞景区供图
张家界大鲵种群数量翻倍增长,保护成效显著
这场放流只是张家界大鲵保护的一个缩影。记者从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解到,经过三年的连续调查,当地野生大鲵数量已达1.38万尾,相比2015年的7000余尾实现翻倍增长。
张家界大鲵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以大鲵及其生境为核心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过去十年间,这里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和人工培育,建成10个野外出苗点,其中8个持续稳定出苗,人工培育本土纯种幼苗超过2000尾。同时,保护区全面强化科技监管,在野外出苗点安装摄像头、报警系统,建成11处生境数据采集系统和8处执法监控云台,实现对栖息地和保护资源的实时监管。
2022年起,科研团队更将eDNA技术引入监测,与传统调查结合,成功确认保护区内已形成中国大鲵、华南大鲵两个遗传支系种群。其中,金鞭溪流域的野放大鲵种群尤为稳定,平均每公里可遇见4至5尾,显示生态环境逐步恢复的积极成果。
黄龙洞内水晶河放流现场。景区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7月3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并颁发了证书。未来,大鲵保护区将依托IUCN国际平台,在生态保护修复、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科研监测及社区共建共管等领域持续探索创新,有效推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与民生改善的有机融合。
责编:曾冠霖
一审:曾冠霖
二审:朱蓉
三审:周文博
来源:三湘都市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