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有爱・“志”等你来|用专业与坚守书写生命答卷——记全国“最美志愿者”朱春明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1 17:43:21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振亚 通讯员 彭雅

娄底市蓝天救援队的队部墙上,数十面鲜红的锦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每一面锦旗背后,都藏着一段与时间赛跑的救援故事,也镌刻着同一个名字——朱春明。

作为娄底民建会员娄底市蓝天救援队队长、湘旺门业董事长,朱春明用15年时间完成了一场特殊的“跨界”:从商海精英到救援先锋,他将17280小时的生命时光投入应急救援事业,用专业与坚守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成为湘中大地动人的“生命守护者”。

今年7月底,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公示,朱春明获评“最美志愿者”。

积极投身应急救援事业的朱春明

一次触动,开启跨界公益路

2010年的一个午后,朱春明偶然路过一场水下救援现场。浑浊的水面上,救援人员仅凭经验摸索,多日无果。“为什么不能用更科学的方法救人?”这个问题让他彻夜难眠。彼时,他的门业生意已步入正轨,却在那一刻下定决心:要把企业管理中的效率意识和技术思维,带入救援领域。

这年5月,朱春明加入湖南省第一支蓝天救援队,成为一名志愿者。2011年3月,他又牵头和协助在娄底市、邵、邵阳市等地组建蓝天救援队,筹集资金100多万元用于队伍创办与运营。有人不解:“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去干这吃力不讨好的事?”他却笑着说:“钱能赚,但生命只有一次。”

传统水下搜救的“痛点”,成了他钻研的方向。看到救援人员常因定位不准错失黄金时间,他自筹资金研究水下声呐技术,带着设备在水库、河流中反复测试。数百次失败后,高精度声呐定位技术”终于问世——这项技术将水下搜救响应时间从24小时压缩到10分钟,让“精准救援”从理想照进现实。

更难得的是,他没有将技术“藏私”。十余年间免费培养800余名声技术操作员。他研究组建的声呐技术团队在国内几起大型深水救援当中,迅速定位出事目标,为后续救援争取了关键时间,同时也推动了全国水域救援的发展。

朱春明正在分配救援任务

逆行而上,危难处担当

“朱队长防护服里的汗水能倒出来半瓶,他却总说‘再坚持下’。”娄底市一社区工作人员至今记得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的场景。

那年春节,疫情突如其来。朱春明第一时间联系娄底籍老挝华裔,克服国际物流受阻、物资紧缺等困难,帮助娄底人民筹措到13万只一次性医用口罩、护目镜等防疫物资,这些抗疫物资全被他送到防疫一线的公安、交警手中。

紧接着,他又自购6台大型喷雾机,组建“消杀突击队”。在市红十字会、疾控中心指导下,队员们背着几十斤重的设备,穿梭在机关单位、社区楼道,完成了总面积达500万平方米的消杀任务,为防疫筑起一道“隐形防线”。

这份“逆行”的勇气,同样彰显在洪水面前。

2024年7月,湖南多地遭遇洪涝灾害。洞庭湖华容团洲垸溃堤、湘潭易俗河漫堤、湘乡内涝、双峰内涝……朱春明带领团队转战地,哪里险情最急就冲向哪里。在华容团洲垸溃堤现场,他和队员们顶着烈日搜救被困群众;在双峰洪水围困百姓时,他蹚着齐胸的洪水将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据统计,十余年间,朱春明参与全国应急救援百余起,救援被困群众数百人,挽救20余生命。

专业坚守,让志愿精神生根

少说多做,默默奉献”——这是娄底蓝天救援队的队训,是朱春明对队员的要求,更是他自己的写照。

在他看来,志愿服务不是简单的做好事,而是要用专业创造价值”。为此,他推动队伍规范化建设,制定救援流程,定期开展绳索、水域、医疗等专业训练,甚至引入企业管理中的“应急预案”机制,确保救援高效有序。

这支队伍的影响力,早已超出“救援”本身。他们走进校园,创新研发“青少年防溺水AR体验课”,通过沉浸式体验让5万余名学生掌握自救技能;他们参与社区服务,帮居民寻找失踪老人、小孩,处理突发险情;他们助力扶贫、国防宣传,将志愿精神融入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

15年的坚守,让荣誉接踵而至:“2017年度优秀红十字志愿者”“防疫抗疫最美志愿者”“湖南好人”……朱春明说:“志愿服务不是一时的热血,是把别人的生命当成自己的事来扛。”

责编:王振亚

一审:王振亚

二审:王文隆

三审:邹仪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