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1 11:36:10
余双人
清晨醒来,指尖比眼睛更先苏醒,熟练地摸向枕边的手机。屏幕亮起的那一刻,一天的数字生活便宣告开始。我们像虔诚的信徒,每日向这块玻璃屏献祭大把光阴,却很少问一句:究竟是我在使用手机,还是手机在支配我?
曾几何时,“低头族”还是个新鲜词汇,如今却成了时代的默认设定。地铁里、餐桌上、会议间隙,甚至红灯前的几十秒,人们争分夺秒地刷动着屏幕,仿佛那里藏着比现实更珍贵的宝藏。今天,我们连独处一分钟都要靠手机来填满那份不安。这种对空虚的恐惧,让我们的注意力成了科技公司竞相收割的“数字庄稼”。
算法工程师们深谙人性的弱点。无限滚动的信息流像永不断货的零食架,短视频平台把快乐压缩成15秒的兴奋剂,社交媒体的点赞设计直击多巴胺分泌的开关。我们以为自己是在休闲娱乐,实则是被精心设计的“数字奶嘴”安抚着。布热津斯基的“奶头乐”理论正在眼前上演:当人们沉迷于肤浅的娱乐,自然无暇思考真正重要的问题。每次放下手机后的那种空洞感,不正是最好的证明吗?
让手机休息,本质上是对抗一场悄无声息的认知劫持。我们误以为刷新闻是在获取信息,看短视频是在放松身心,回消息是在维系社交,却不知这些行为正在重塑我们的大脑回路。神经科学研究显示,频繁的碎片化信息摄入会削弱深度思考的能力,让我们变得越来越难以专注。
有时我会怀念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那时等人时会观察行人的表情,坐车时会看窗外流动的风景,无聊时会任由思绪天马行空。正是这些“无用”的时刻,往往孕育着最珍贵的灵感。现代人最可悲的处境莫过于:我们拥有了随时获取全世界信息的能力,却失去了品味眼前一杯咖啡的耐心,甚至连电梯里的几十秒空白都要用手机填满。
不妨试试这样的小实验:吃饭时把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散步时不戴耳机,睡前把手机留在书房。起初会像戒烟般焦躁,但很快你会发现,被手机偷走的感官正在慢慢苏醒。食物的味道变得更鲜明,风的触感更清晰,与他人的对话更有温度。这些体验提醒我们:真实世界的分辨率,永远高于任何一块屏幕。
当然,我并非主张回到原始时代。手机确实是伟大的工具,问题在于我们让它从仆人变成了主人。就像古希腊人警惕酒神狂欢会吞噬理性,今天我们也需要警惕数字消费对心智的侵蚀。适时让手机休息,不是为了拒绝科技,而是为了找回科技本该服务的人性。
下次当你想伸手拿手机时,不妨先问自己:此刻我真的需要它吗?还是只是在逃避独处的寂静?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或许真正的叛逆不是多发一条朋友圈,而是敢于让手机多休息一会儿——在那片安静的空白里,藏着重新发现自己的人性密码。
责编:唐曦
一审:唐曦
二审:陈鸿飞
三审:徐德荣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