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1 09:51:30
刘洣林
蛙鸣实在是春夏时节最寻常不过的自然现象,阵阵蛙声再怎么也算不上天籁之音,甚至谈不上优美动听。可这跳动的音符,穿越千年,在迷蒙烟雨中回响,在荷塘月色中回响,在淡淡乡愁中,在美好希冀里回响。蛙声交融诗意,构成绝美的田园画。
第一次感受到蛙声神奇的诗意,应该还在学前。那时父母工作忙,把我送到外婆家生活,记忆中一直到上学我都在这个几家邻水自成村的小村庄里野蛮生长,上树掏鸟,下河摸鱼,自然也会在烈烈夏日钓青蛙,为此没少被外婆告状和追打。
变化发生在村小学来了个新老师之后。新来的是个女老师,一双鞋从来就是规规矩矩穿在脚上,不会趿拉着;无论冬夏都会穿袜子,裤腿也是整整齐齐,不会一边高一边低;两条小辫子也总是清清爽爽,居然还戴了眼镜,这种种与村里姨们姐们的区别,被我们一一发现,于是就成了我们小伙伴心中的天下第一美女,时刻牵引中我们好奇的目光。更吸引我们的是,她有一大书架的书,有我们难得一见的连环画,美丽得让我们呼吸急促的画报。
老师也不嫌我们黑乎乎的小脏脚踏进她的房间,那间既是工作室又是闺房的房间。那间有轻柔的纱窗、漂亮的挂历,没有鸡跳鸭叫的房间,只是要求我们翻书之前必须要洗手。在黄昏,不时会把我们召集在小学边的老槐树下,讲外边的世界,讲大漠落日、椰林海风、海底二万里、悟空闹天宫,讲我们那个年纪惊奇得掉下巴的神奇世界。记得是一个夏天,一个蛙声四起的黄昏,给我们讲起了蛙,讲起了那个蛙声十里出山泉画作的著名故事。
当时的情景,也许是以后阅历、知识渐渐丰富之后不断完善丰满起来的。故事说的事是画家齐白石应文学家老舍之邀,用画面展现无形的蛙声,所画的一幅水墨画,描绘了在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却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悦耳的乐章。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齐白石老人晚年的代表作,也是他的顶峰之作。
当时老师是在起伏的蛙声里,以提问的形式开讲的。如何以无声的画面体现有声的蛙声,体现诗意?在我们一个个睁大眼睛,头摇得像拨浪鼓之后,老师从她书架上找出一本画册,翻到《蛙声十里出山泉》画幅,为我们耐心解释,什么是艺术魅力,什么是奇巧构思。其实,当时的我们听得一头雾水,但确实觉得沉浸在诗画中的老师是那么美,平常觉得聒噪的蛙声是那么美。
自此对蛙声有了特殊的情感,读书识字之后对有蛙声的词句情有独钟。“身在乱蛙声里睡,心从化蝶梦中归”,神交古人,思接千里,感受蛙声,享受蛙声。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跟赵师秀一起守着如豆灯火,耐心等待爽约的棋友,有些寂寥,有些落寞,有一丝责怪,更有一丝牵挂。跳动的灯火下,光影是淡淡的,情绪是浅浅的,只因环境朦胧而美好。
正是梅子成熟,由青转黄时节,新雨敲檐,凉风摇竹,乡村的夜晚恬静清新,远远近近,蛙声阵阵,从青草四围的池塘传来,从浅溪水田传来,此起彼落,不绝于耳。密集的蛙声反衬深夜的静谧,蛙声的喧闹与诗人枯灯独坐的孤寂形成反差。生活中的小插曲,情感上的小无奈也因了这蛙声而含蓄隽永,余味悠长。
蛙声起能诗意盎然,蛙声歇自然也能意趣横生。“夕凉恰恰好溪行,暮色催人底急生。半路蛙声迎步止,一荧松火隔篱明。”杨万里和友人在夏至雨后的黄昏散步溪边,剪剪凉风,怡人美景,至交故友,一路谈诗论文,不觉渐行渐远。暮色四合,这才匆匆返身,加快脚步往回赶,路边的蛙声随着脚步而停止,脚步一停又鸣声四起。这种自然与人的互动,也许惹得诗人童心大发,故意重踩几步后屏气凝神,听取蛙声起起伏伏、鸣鸣歇歇。偶然的少年稚气,给诗人无限乐趣,愉悦心情中抬头一望,篱笆小院里点起了松火,光线透过篱笆送来点点亮光。
最能表达心境,最是温柔漫过人心的蛙声,还是稻花香里的那片蛙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还是田园,依然是雨夜,感受这蛙声的是诗人,同时更是农人。沁人心脾的稻花淡香里,那一片此起彼伏的蛙声,是自然的协奏曲,是预兆丰收的喜讯。于是,明月疏星,清风小雨,溪桥社林一切可见的,月光下栖鹊的骚动,微风中夜蝉的鸣叫,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鲜活、美好!宏阔的关切铺陈天高山远的清幽,细腻的笔触捕捉夏夜不期而遇的闲逸。那一片又一片蛙声在这清幽的闲逸里,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丰收祝祷,更是直抵心灵的协奏曲。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荫冉冉遍天涯。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日升月沉,时光流转,春去夏至,眼前花瓣飘零,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浓郁的树荫铺陈到了天际;悦耳的黄莺的啼鸣虽已渐渐停歇,可生机勃勃的蛙声在草色青青的池塘响起。
责编:张思齐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