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仙岭下读好书丨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读《伤寒论》有感

    2025-08-21 09:44:27

《伤寒论》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由医圣张仲景所著,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根基。其核心价值在于首创“六经辨证”体系,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为纲,系统分析外感疾病的演变规律,将理、法、方、药有机融合,开创了中医临床诊疗的范式。

书中收录的113首经方如桂枝汤、麻黄汤等,因配伍精妙、疗效确切,至今仍是中医临床的圭臬。其倡导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诊疗思维,强调个体化治疗原则,对现代医学亦具有重要启示。作为中医理论到临床实践的桥梁,本书不仅是研习中医的必修经典,更为现代疾病防治提供了传统智慧与创新思路。

六经辨证:构建外感疾病的系统诊疗框架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核心理论,将外感疾病的发展过程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大阶段,构建了动态的疾病传变模型。其中,太阳病主表证,以恶寒发热为典型特征;阳明病为里实热证,以燥热腑实为主要表现;少阳病属半表半里,以寒热往来为显著标志;三阴病则多虚寒,如太阴脾虚湿盛、少阴心肾阳虚、厥阴寒热错杂。

张仲景通过六经分证,清晰揭示了外邪由表及里、由实转虚的传变规律,为临床辨识病位、病性及预后提供了系统性纲领,奠定了中医外感病诊疗的理论基石。

理法方药:贯通辨证与施治的临床逻辑

书中强调“理、法、方、药”环环相扣的诊疗逻辑:先通过脉证辨析病机本质(理),再确立针对性治则(法),进而选取适配方剂(方),最终精准配伍药物(药)。例如,太阳中风证以“发热汗出、脉浮缓”为特征,治以调和营卫的桂枝汤;阳明腑实证以“潮热谵语、腹满便结”为表现,选用峻下热结的大承气汤。

张仲景提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灵活应对不同证型,并注重顾护正气,如“保胃气、存津液”原则。全书载方113首,配伍严谨,药简效宏,体现了“因证立法、以法统方”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经典传承:奠定中医临床的千年实践基石

《伤寒论》不仅是一部外感病专著,其辨证思维与经方应用更广泛渗透于中医各科临床实践。书中首创的个体化诊疗模式——“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成为中医精准医疗的雏形。

经方如小柴胡汤、麻黄汤等,经后世化裁拓展,已广泛用于内、妇、儿等杂病治疗,展现出强大的普适性与生命力。作为“方书之祖”,其理论体系与临床经验历经千年实践验证,至今仍是中医教育、科研与临床的核心经典,为现代医学提供了传统智慧与创新启示,彰显了中医学术的永恒价值。

思 考

在经典中探寻规律与价值

我们身处的世界,蕴藏着很多客观道理和运行规律。我们从小到大接触的数学公式、物理定理、化学法则等,实则是智者对事物规律的归纳总结,为我们认知世界提供了捷径。正如古语所言“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无论我们身处何种领域,若能掌握其内在规律与方法,方能从容成事,也能收获价值。

反观当下,部分书籍因商业利益驱动,缺乏真知灼见却仓促问世,易扰乱认知;我们日常接触文章、视频中的海量信息亦充斥着繁杂观点,需审慎甄别。而中华文化中被尊为“经典” 的著作如《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等,皆是先哲圣贤对生命与自然规律的深刻提炼,历经千年实践检验,其价值不因时空转变而转移,适用于任何时代与个人。

回归生命与本质的思考

学问的本末,实则关联着人生追求的本与末。正如作者在书中序言感慨:“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纵然千年后的今天,“竞逐荣势、崇饰其末”的现象依然常见:有的人过度追求外在的名利地位,却忽视了身心的根本养护。这世间的许多遗憾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可惜很多人缺乏对于生命、学问应有的审视。

其实,关乎身心的学问,应是每个人贯穿一生的必修课——身体是实践的根基,思想是行动的向导,身体状况、心理状态是成就一切事业、收获幸福的前提。唯有身体健康、心智通达,才能从容应对世事,避免“患及祸至而束手受败”的遗憾。

在实践中感受学问的乐趣

《论语》有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通“悦”)乎。”真正的学习,本应是充满乐趣的过程——通过探索世界、社会、生命的真相,用正确的理念指导实践,在应用中收获成长与满足。有如我们学会了诊疗之法后,能亲手为亲人、他人缓解病痛,这种“学而有用”的体验,自然会让人对学习充满热情。

但现代教育常以知识的填充和竞赛为主,忽略了学问的本质意义。若教育能回归初心,注重培养探索兴趣与自学能力,让学问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让“学而时习”的乐趣自然生发,那我们的学习之路将更具动力,人生也将因此更有深度与温度。

经典的价值在于其对规律的揭示,学习的意义在于实践中的应用,而人生的根本,始终是对身心与真理的坚守。

推荐人胡凌超系市工信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

来源:苏仙岭下读好书

责编:张思齐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