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科技馆|气流中的隐形推手:伯努利原理与飞行奇迹

    2025-08-21 09:17:09

湖南省科学技术馆 夏小寒

当高铁以350公里的时速呼啸而过,站台上的乘客会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力量将人推向轨道;当台风掠过城市,高层建筑的窗户会被压得“砰砰”作响;甚至一片飘落的树叶,也会在旋转中划出诡异的曲线。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现象,实则遵循着同一条物理定律——丹尼尔·伯努利在1726年提出的流体力学原理。在科技馆的“数理启迪”展区,一组互动装置将这种抽象原理转化为可感知的物理现实:两个精心设计的泡沫块在风机作用下上演“空中芭蕾”——一个机翼形状的泡沫块被气流稳稳托起,而另一个长方体泡沫块却纹丝不动。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人类理解自然、征服天空的密码。

一、伯努利原理:速度与压力的“跷跷板效应”

伯努利原理的核心,可简化为一个直观的物理关系:在稳定流动的流体中,流速越快的位置压强越小,流速越慢的位置压强越大。这种“速度-压力”的此消彼长,如同跷跷板的两端——当气流被迫加速时,其压强必然降低;反之,当气流被减速时,压强则会升高。

科技馆的“升力与阻力”展品是这一原理的经典演示:风机启动后,气流冲击两个泡沫块。左侧的泡沫块被雕刻成典型的机翼形状——上表面呈弧形凸起,下表面相对平坦;右侧的泡沫块则是规则的长方体。当气流掠过机翼泡沫块时,上表面因弧度导致气流路径变长,流速被迫加快,压强显著降低;而下表面气流路径较短,流速较慢,压强较高。上下表面的压强差产生向上的升力,使机翼泡沫块被稳稳托起,甚至能承载一枚硬币的重量。

相比之下,长方体泡沫块的气流路径在上下表面完全对称,流速与压强分布均匀,无法形成压强差,因此即使风机功率开到最大,长方体泡沫块仍像被“钉”在展台上一般纹丝不动。这种对比实验通过直观的视觉差异,让观众瞬间理解伯努利原理中“流速决定压强”的关键逻辑。

二、阻力的博弈:飞行中的能量消耗

与升力相伴的是阻力,它由两部分构成:

摩擦阻力:空气与飞机表面摩擦产生;

压强阻力:气流分离导致机翼前后压强差形成。

飞机设计师通过优化机翼形状(如后掠翼、超临界翼型)和表面光滑度,最大限度减少阻力,提升燃油效率。

三、从实验室到生活:伯努利原理的广泛应用

伯努利原理不仅解释了飞行奥秘,更渗透于日常生活:

地铁安全线:列车高速通过时,轨道两侧空气流速加快、压强降低,若乘客靠近可能被“吸”向轨道;

喷雾器:挤压橡胶球时,瓶内空气流速加快、压强降低,药液在大气压作用下被吸入并雾化;

足球“香蕉球”:球员踢球时使球体旋转,一侧空气流速加快、压强降低,形成侧向力使球轨迹弯曲。

四、科学启示: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索

伯努利原理的发现,源于丹尼尔·伯努利对流体运动的数学建模。它告诉我们,自然界中看似孤立的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统一的物理规律。当你仰望天空中的飞机,或感受地铁进站时的气流,不妨思考:这场持续300年的科学对话,仍在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

责编:伍芳芳

一审:伍芳芳

二审:姚瑶

三审:黄维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