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0 16:13:54
王达能
晨雾初散,十万竿翠竹在薄曦中苏醒。山风拂过桃江的丘峦,漫山遍野的楠竹便翻涌起连绵的碧浪,从脚下的青翠涌向天边的苍蓝,最终消融在湘楚大地、武陵余脉的云霭里。此地竹林五十万余亩,层叠如海,人立其中,不过沧海一粟。风动时,竹涛声由远及近,裹挟着清冽的竹香漫卷而来——这香气不似花香甜腻,而带着草木的清新,在呼吸间沁入肺腑,荡涤凡尘。
登观竹楼极目,竹海气象尽收眼底。丘陵起伏如凝固绿浪,嫩绿、翠绿、黛绿交织成巨幅锦缎。昔年郑板桥曾咏竹抒怀“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而今武陵竹韵更添磅礴,文人清趣已汇作游人的惊叹。三叠云涛般的竹浪自天际奔涌而至,及至楼前又温柔分流,绕亭台石栏潺潺而去。沙沙声如细雨,又如私语,仿佛每根修竹都在风中吐露生长于斯的秘密。竹影婆娑间,黛檐下游人倚栏小憩,石案清茗氤氲,盛满桃花江畔风月。
沿游步道徐行,竹径幽深如迷宫。脚下积年竹叶铺就松软绒毯,踩上去簌簌作响,每一步都踏碎几缕叶隙间漏下的碎金秋阳。竹节挺拔如墨淬青锋直指苍穹,新竹的翠色已沉淀为苍青,竿身凝着细密的水珠。林间热风沉滞,老竹枯叶打着旋儿,坠入篁影,偶有未蜕尽的笋壳蜷伏根际,棕鳞片晒出了草木香。待日影西斜时,巡林人便倚坐凉荫,掬一捧山泉润喉,沁凉透体,烦暑顿消。
世人皆道“桃江出美人”,其灵秀之源,半在竹海云深处。沿资江北岸远眺,羞女峰静卧如少女玉体舒展,人称“东方维纳斯”;山下清泉淙淙,乡谚“喝了羞山水,人人变得美”虽为传说,却道出此地水土养人之秘——溯源可知,20世纪30年代黎锦晖一曲《桃花江是美人窝》,正是赞咏桃江因竹海丰泽、水质清冽而滋养佳丽。
竹海所孕之美,既在少女含笑梨涡,亦流转于素手技艺之间。循着这份灵韵,步入古朴擂茶坊:但见齐肩长的擂棒在女子手中灵巧旋动,陶钵间茶叶、芝麻渐次碾作青浆,再佐碎粒花生添香。此间草木清气,恰似竹海风骨在人间烟火中的绵长回响。
欲窥竹之魂韵,当访桃花江竹海景区的中国(桃江)竹文化博览馆。四千八百平方米的展厅内,竹文化似拔节生长,渐次舒展其浩荡乾坤:入口处竹灯垂璎、竹屏风透现山水,默述千年匠巧;中庭竹笛、竹笙悬列如林,侧厅更见湘楚竹编细密似锦,梅山竹雕神韵凛然。最令人驻足的,当属湖南非遗大郁竹艺展区:匠人以火柱烘烤竹材,待其软化,巧施弯折之力,寻常竹竿竟化作盘龙翔凤的灯架,竹的柔韧在此定格成艺术的永恒。
移步非遗体验区,剪纸坊的窗棂上,“鸳鸯戏水”的红影透光浮动,剪尖游走处,月牙纹、锯齿纹在纸上跃出生机。这门传承两千年的湖湘技艺,至今仍是新娘嫁妆里不可或缺的祝福。
桃江的灵韵,不止于静物之美,更在鲜活的民俗中跃动。当古镇马迹塘的黄昏被锣鼓声惊醒,高台之上,孩童扮的“白娘子”单足立于伞缘,衣袂当风;“孙悟空”足下竟承起“白骨精”的剑尖,引得人群屏息。这便是桃江县马迹塘镇独有的省级非遗--“高台艺术”。暗藏玄机的铁轴,“出手”处轻巧承人,力学与美学在匠人艺者手中化作惊险传奇。台下老者笑叹:“奇事、巧事、马迹塘的‘故事’!这“扎”出来的故事,恰似桃江风骨的隐喻:以竹般的柔韧之姿托起千斤重量,在岁月流转中傲然挺立。
暮色四合时,竹海深处亮起点点灯火。循光至崆峒夜集,竹灯笼映着青石板,擂茶香混着烤薯的焦香,漫溢长街。游人或倚竹榻品茶,或提竹灯寻幽。眼前这郁郁葱葱的竹海,令人恍惚间穿越时空,看见60年代视察桃江的原中南局书记陶铸的身影,耳畔似响起他“护好竹林,造福子孙”的殷切叮嘱。代代桃江人承此远志,接续奋斗,将昔日荒坡育成了这片浩瀚的亚洲第四大竹海。
夜风又起,竹涛声自远山奔涌而来。这涛声曾入屈子《九歌》,曾染板桥墨痕,曾随东坡竹杖踏破烟雨,曾伴竹筏载走资江的残阳——当最后一缕夕光沉入水底,那穿越千年的竹香便漫过山岭,向天涯游子发出悠长邀约:且以山水为妆,竹韵为曲,共醉武陵深处的风月长卷。你听:篝火旁,竹笛吹皱星河,擂棒旋起茶香韵律;你看:剪纸鸳鸯影动成双,高台托举惊破夜空!且举盏吧!夜集竹灯下,满盏月色浸染竹海清辉,待你倾尽这浓浓的武陵情怀。
责编:李祯媛
一审:李祯媛
二审:李翔
三审:杨湛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