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2 16:41:27
文丨黄清卫
根据“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改编的电影《东极岛》,在一片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盛情中,终于和广大影迷见面了。先不说该片运用现代工业化的大手笔制作,单说如今揭秘了这个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就足以告慰83年前那些为此事件抛头颅、洒热血的东极岛英雄渔民们的英灵。
影片中的1942年10月2日,本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日子。已经被日军封锁、奴役了3年的东极岛上,300多位渔民,他们被囚禁在这座弹丸之地的岛屿上,麻木不仁地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日子。若用“屋漏偏逢连夜雨”来形容东极岛上的渔民们,也恰如其分。为何?因为他们的生活,被一艘押送日军战俘的“里斯本丸”号打破了,从而使他们的命运来了个翻天覆地的改变!写到此处,笔者以观影者的身份,就从这部电影——家规中的人物形象刻画、思想共情中的抗争、舍生忘死大营救等方面加以阐述。
首先,是家规中的人物形象刻画。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则,东极岛更不例外。岛上300余口人,皆以打渔为生。而岛上主事只能有一人,且不说地位名存实亡的李保长(李元兴),因为他本身就是日军面前的“提线木偶”,在岛上没有实权。实权人物则是在祖宗牌位前常跪不起、将一个“忍”字时常挂在嘴边、刻在心里、被渔民们尊称为“吴老大”的人。吴老大才是岛上的“土皇帝”,他继承祖训而不敢有丝毫违背,凡事说一不二。他让从小被自己收养的海盗后裔阿赑、阿荡兄弟俩居于岛南,单从不让他们兄弟俩与众渔民老死不相往来这一点上,就略见一斑。就这一点而言,吴老大封建家长制的形象就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内心世界非常复杂的人,也有善良的一面。他收养了阿赑、阿荡兄弟俩,还收养了作为自己养女的阿花。当然,还有后面他挺身而出,阻止日军带走几位渔民作为人质的壮举,为此,他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仅凭以上几点,就足以将吴老大多重人物性格淋漓尽致地凸显出来。
与此同时,影片中对主要人物阿赑、阿荡、阿花、李保长、陈老师等人物形象的刻画,亦是各有千秋。阿赑性格沉稳,凡事就图个安定,他只想与自己心爱的女人阿花厮守终生,只想时时刻刻呵护着弟弟阿荡,只想驾着属于他们兄弟二人的木船,在属于他们的海上世界快意人生。然而,生性善良、为人热情活泼、天真无邪的阿荡在救起一名英国战俘后,兄弟俩的“矛盾”日益尖锐,彼此间的“战争”就此开始。终而,面对义薄云天的弟弟,哥哥阿赑被弟弟的所作所为融化,决定一起保护这名英国战俘。
阿花则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女汉子”,她敢爱敢恨,骨子里根植着抗争精神。她为了给养父复仇,拒绝了和阿赑私奔出逃,而后她毫不犹豫地用铁锤砸破那道“男尊女卑”的封建石墙,从而率众走上一条抗争之路。李保长身兼数职,他不仅是保长,还是日军的翻译。他唯唯诺诺于日军,和风细雨于渔民,做事见风使舵,谁都不想得罪,只想在夹缝中生存,这是他为人处世、性格圆滑的外在表现。陈老师满腹经纶,他虽然被渔民们嘲笑为“逃兵”,因为他之前的确是一名士兵。逃到东极岛之后,他是以教书先生的体面形象游走于岛上。他大口喝酒,诙谐幽默,有文人的风骨,坚决不教授学生日文,只教授学生岳飞的《满江红》……影片中这一个个鲜活生命个体的不同形象、不同性格集结而成的孤岛群英像,在腐朽的、冥顽不化的族规中被拉大、被折射、被嘲讽、被尊重、被看见、被抚摸!
其二,是思想共情中的抗争。
英国战俘托马斯·纽曼被阿荡救回岛上,他们二人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通过彼此间的口型、手势等肢体语言,了解和表达对方的意图。语言、人种有国界,然而,求生的本能、善意的表达、强烈的共鸣、无私的救助并没有国界。基于此,阿荡和托马斯之间产生了思想上的共情,他们能从彼此的眼神中读懂对方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而这样的共情,似乎如暖流一样传递给岛上的每一个人,大家心照不宣地试图很好地去保护托马斯,这本质上就是小岛大爱的具象化。
然而,一队日军登岛寻找战俘托马斯,就此差点让全岛遭受灭顶之灾。关键时刻,托马斯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挽救了岛上所有人的生命。此情此景,让思想共情的阿荡决定同托马斯共存亡。“里斯本丸”沉没前,阿荡舍命与日军少尉的搏杀就是有力的佐证。
当阿荡在“里斯本丸”号上大显身手的时刻,崇敬岳飞的陈老师,不愿再做人们口中的那个“逃兵”,他视死如归地怀揣着无子弹的手枪去“刺杀”岛上的4名日军。这样等同于赤手空拳的行为,最终让他被日军活活焚烧,他在熊熊烈火中慷慨就义。他试图挣脱铁索站起来,然而,在凶残的日军面前,一切都是徒劳的。他临终前对李保长吼叫着:“李元兴,不能跪,跪久了,就站不起来了……满江红,十遍……”。人们常说:“男儿膝下有黄金,跪天,跪地,跪父母”,他的所作所为,就是“精忠报国”的思想在激励着他,他想舍生取义保岛上300余口的平安。这一点,就已经与英勇牺牲的吴老大的行为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也就是他与吴老大的共情之处。
阿荡的死,激起了哥哥阿赑那颗熊熊燃烧的复仇之心。他在斩杀了岛上的4名日军后,毅然决然地独自驾船去营救被困在“里斯本丸”号的英军俘虏。因为他和阿花的骨子里刻有祖训:“海上有难,必救”。其实这样的祖训,镌刻着中国人骨子里的大爱与善良!一石激起千层浪,阿赑的英勇无畏,日军的种种恶行,逼迫巾帼不让须眉的阿花决定破釜沉舟,她要破女人不许出海的规矩,要同阿赑并肩战斗。与此同时,李保长终而为阿花的行为所感动,他与阿花、阿赑、众乡亲在此刻达到思想上的共情,他们无所畏惧地驾着渔船去拯救英国战俘。
最后,是舍生忘死大营救。
人性闪耀的光芒就是大爱,这种爱,是不分国界的。这种爱,早已在东极岛上播种发芽,开花结果。阿荡救回托马斯就是真实的写照。二人的生死情谊不仅在岛上,而且还在“里斯本丸”号上。当托马斯被日军处决并砍去头颅的那一刻,再加上日军在岛上残忍的杀戮,阿荡内心深处压抑许久的复仇之火,终于如火山般爆发,他选择了与那名罪魁祸首的日军少尉同归于尽。阿赑终而被弟弟英勇就义的行为所感召,他只身返回“里斯本丸”号救助那些存活的俘虏。在此期间,阿花、李保长率领岛上所有的船只扬帆起航,乘风破浪与阿赑一起救助在海上飘浮的英军俘虏。
阿花的行为,冲破了传统封建礼教。她手中高高扬起,又重重落下去的铁锤,表面上看是砸在墙上,其内核就是要砸掉遮挡在人们心间的壁垒,就是在证明她要击碎一个旧世界,开始一个新征程的宣言。她在养父吴老大生前长跪的地方哭着、怒吼着:“……你忍,忍,忍有用吗?”忍无可忍,无需再忍,一味在日军面前忍气吞声去乞求苟延残喘,倒不如拿命去搏。也许,这样的搏命才会有生存下去的机会,她说到做到。出征救援的她,好似南宋水军女将军梁红玉般,率众驾着帆船,浩浩荡荡杀向日军阵地。
营救战俘的紧急关头,“里斯本丸”号被巨大的海水压力拦腰折为两半,继而就发生了严重的海上“虹吸”现象。眼看着乘坐日军战俘的渔船就要被吸入激流漩涡之中,在此生死攸关之际,李保长想让自己作为“纽带”,能够将救生绳与渔船牢牢固定,然而,他所有的努力以失败告终。他在“完了,完了……”的绝望声中被滚滚海水吞噬。此情此景,让阿花等人痛不欲生。大家强忍悲痛,阿花集众人智慧,最后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救助了384名英军俘虏。为此,他们又摆脱了东极岛被全岛屠戮的厄运。
当然,这种前赴后继的营救,让阿赑、阿荡以及李保长魂归大海深处,但是他们的英雄事迹彪炳千秋。这场源于历史事件,又突破于历史事件的营救,不仅仅是一众渔民的英雄壮举,更是对日军企图掩盖历史罪行的有力回击。它让世界看到了被遮蔽的真相——在至暗时刻,中国普通人以血肉之躯书写了超越国界的人道主义史诗,这正是民族脊梁最坚实的部分。
一部《东极岛》,化身就是一首唱给东极岛英雄儿女的赞歌。它的恢宏制作,是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影片中人物的吴老大、阿花、阿赑、阿荡、李保长、陈老师、千金、万两、阿魁们……还有那一位不知名姓的,坚定地站立在渔船桅杆的最高处,左手高扬,目视前方,露出黝黑脊梁的小伙子。他们或牺牲、或活着、或永生。然而在恃强凌弱的侵略者面前,他们永生的脊梁高耸入云,以此彰显了小岛大爱撑起的中国脊梁!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