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中的湖南精彩② | 无声世界里,他们喊出“我也能行”

黄伊婷 言静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20 08:41:23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黄伊婷 通讯员 言静

8月19日,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迎来动人一幕——湖南代表队选送的戏曲节目《我也能行》登上舞台。8名听障孩子身着传统戏服,指尖翻飞、身段婉转,在无声世界中演绎花鼓戏《拾玉镯》的经典片段。当他们齐声喊出“传承戏曲,我们也行”时,全场观众报以热烈掌声。

从“一张白纸”起步,用热爱绘就精彩

《我也能行》由株洲市残联、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与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联合打造。演出团队共11人,其中8名为听障学生,年龄最小的8岁,最大的14岁,此前绝大多数对戏曲毫无基础。

“他们就像一张白纸,连基本的节奏感都没有。”节目指导教师、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杨梅老师回忆道。面对这群零起点的孩子,创作团队决定以“听障少年克服困难学戏曲”为核心,编排一部融合花鼓戏元素的情景剧,传递“只要努力,一样能行”的信念。

凭借真挚的情感和扎实的表演,《我也能行》在去年湖南省第十届残疾人文艺汇演中荣获戏曲类节目一等奖,并于今年2月被省残联选送参加全国汇演。

为提升舞台表现力,在湖南省残联支持下,节目组邀请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与湖南省话剧团专家共同打磨。经过多轮修改,弱化原版的小品式叙事,强化戏曲“做功”的专业呈现,突出眼神、手势与身段的细腻配合,最终形成一版更聚焦戏曲本体、更具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六小时苦练,靠肌肉记忆“听见”锣鼓点

对于听障者而言,学习戏曲的最大障碍在于“听不见”。传统戏曲讲究“以鼓领奏”,锣鼓点变化复杂,节奏多变,即便是健全演员也需长期训练才能掌握,而这些孩子却要在完全无声的环境中完成精准卡点。

“我们请专业鼓师先讲解每一段锣鼓的含义和情绪,再通过手势、眼神等方式传递节拍。”杨梅介绍,老师们将节奏拆解成一个个动作指令,孩子们则通过反复观看视频、对镜练习、集体合练,靠视觉模仿和肌肉记忆来“捕捉”韵律。

每天6小时高强度排练,一个转身、一次亮相,往往要重复上百遍。但他们从不喊累,眼神里全是坚定。

舞台之外,是更广阔的人生

“虽然身有残疾,但只要坚持不懈努力,一样也可以在舞台上绽放光芒。”杨梅动情地说。在她看来,《我也能行》的意义远不止于比赛本身。

“很多孩子是第一次站上全国舞台,第一次看到来自全国各地和自己相似的同龄人自信地站在聚光灯下。”杨梅说,“这种看见,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她感慨,每一次外出演出,都伴随着志愿者的周到服务和观众的真诚掌声,“孩子们真切感受到,没有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社会充满理解与善意,这个世界是温暖而友好的。”

更可贵的是自信的建立。通过排练与演出,孩子们学会了专注、合作与表达,性格变得更加开朗坚定。“这些品质会影响他们一生。”

杨梅表示,希望未来能带领更多残疾学生走上舞台,让他们被看见、被认可,变得更加自信勇敢,拥有更加阳光、美好的人生。

责编:黄伊婷

一审:黄伊婷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