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煜棋 三湘都市报·网站 2025-08-20 05:08:32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8月19日讯(文/视频 全媒体记者 高煜棋 通讯员 聂甜 乔木 刘成琳 曹爱民)8月18日是第8个中国贫血日,我国贫血总患病率达20%,孕产妇、婴幼儿及高龄老人成高发群体。
《黄帝内经》提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强调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液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态。什么是贫血?中西医是如何界定?中医如何调理贫血?8月19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王跃进行了详细介绍。
中医血虚与西医贫血有区别
“贫血”是西医的疾病名称,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导致携氧能力下降,无法满足组织器官需氧量的一种综合征。核心表现为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成年男性<120克每升、女性<110克每升、孕妇<100克每升)。
中医视角中,血虚是指体内血液不足或血液功能减弱,导致脏腑、经络、组织失养。常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脚麻木等。与西医“组织器官缺氧”状态有相似之处。
两者具有相似之处。症状表现方面,两者都可表现面色苍白或萎黄,唇甲色淡,头晕,乏力,疲劳,心悸等。虚损状态则是两者均以机体供氧/营养不足或免疫衰弱等导致的虚弱状态为表现基础。
两者也有不同之处,从概念属性上来说,血虚≠贫血。贫血是数量概念,强调血红蛋白数量下降;而血虚是功能概念,更强调血液功能减弱,如血虚发热、血虚动风等等。
两者有怎样的对应关系?专家介绍,贫血患者大多存在中医血虚证,如肿瘤化疗后贫血,可伴有乏力、心悸等;但血虚患者却不一定贫血,如免疫神经衰弱患者,符合血虚的中医辨证,血红蛋白数量却正常。
中医调理贫血怎样做
西医认为,贫血原因包括营养不良、慢性失血、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等。而中医经典《医宗必读》提到“血之源头在乎肾,气之源头在乎脾”,认为血虚多与“脾胃虚弱、肝肾不足”相关——脾胃虚弱则无法将食物转化为血液,肝肾不足则无法将精气转化为血液。中医辨证论治,通常按以下证型进行调理:
1.气血两虚型
症状表现:常见于慢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心悸、舌淡苔白、脉细弱等。
调理方案:补气生血,采用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其中黄芪用量为当归的5倍,体现“气能生血”。
2.脾胃虚弱型
症状表现:常见于营养不良性贫血,表现为食欲缺乏、腹胀便溏、身形消瘦等。
调理方案:健脾养血,采用香砂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木香、砂仁)理气醒脾,搭配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增强补血效果。
3.肝肾阴虚型
症状表现:常见于化疗后/再生障碍性贫血,表现为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等。
调理方案:滋肾填精,采用左归丸(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龟板胶烊化等),诸药合用共奏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生血之功。
4.脾肾阳虚型
症状表现:常见于肾性贫血/慢性贫血,表现为畏寒肢冷、夜尿频多、水肿等。
调理方案:温阳养血,用右归丸(熟地、菟丝子、杜仲、鹿角胶烊化等),助阳气化生血液,温暖四肢百骸,缓解不适症状。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肿瘤科开设贫血专病门诊,提供专业中医诊疗,灵活调方并结合针灸、推拿等特色疗法增效;同时践行“治未病”理念,通过饮食、作息调整及早期中药调理,助力从源头预防贫血。
责编:李琪
一审:高煜棋
二审:黄娟
三审:周文博
来源:三湘都市报·网站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