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基层医疗的“最后一公里”——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支援耒阳新市镇中心卫生院综述

    2025-08-19 15:48:25

大众卫生报记者 蔡水潇 通讯员 罗梓萍 邹勇

在健康中国战略向纵深推进的今天,优质医疗资源如何突破城乡壁垒、惠及亿万乡亲,成为新时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命题。近年来,以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支援耒阳新市镇中心卫生院为代表的实践,用技术下沉的“手术刀”剖开基层医疗短板,为破解基层“看病难、看病贵”提供了生动范本。

技术破壁:从“望痛兴叹”

到“同质诊疗”的蜕变

“没想到在镇上就能把脱臼的肩膀治好,真是太神奇了!”4月28日,70多岁的贺奶奶在新市镇中心卫生院,经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派驻医师曾多名用“巧劲”完成肩关节复位,疼痛瞬间缓解。曾多名擅长利用杠杆力学原理,在无痛状态下为肩肘腕关节脱位患者精准复位,下沉以来已接诊超百例关节损伤患者。

这种“以巧代力”的技术下沉,与脊柱微创技术形成高效互补。57岁的刘阿姨跌倒致左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曾多名为其实施闭合牵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2个月后腕关节功能恢复90%以上;75岁的廖大爷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后次日即可行走,手术出血仅2毫升,费用降低30%-40%。

针对中老年脊柱疾病高发的特点,脊柱外科团队采取“全天候扎根”模式,段波、曾多名等骨干医生长期驻点,引入脊柱内镜UBE术等10余项微创技术,构建“精准诊断-微创干预-快速康复”闭环体系。这些技术既契合医保控费要求,又让乡镇患者同步享受三级医院诊疗质量。

能力造血:从“输血”

到“自主循环”的质变

“以前做B超只能看个大概,现在连心脏血管的血流速度都能精准测量。”新市镇中心卫生院超声科医师的感慨,道出了支援工作带来的显著变化。在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专家刘艳菊驻镇一年期间,心脏、颈动脉、阴道彩超等6项新技术落地生根,让这家年接诊3万人次的一级卫生院首次具备系统性疾病筛查能力,填补了耒阳北部乡镇精准影像诊断的空白。

这种“专家下沉+技术赋能”的模式,核心在于培育“带不走的专家队伍”。通过“手把手带教+标准化质控”的双轨模式,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帮助乡镇卫生院培养出2名能独立操作腹部超声的骨干医师,将三级医院的质控标准转化为基层可执行的操作规范,实现了诊疗能力的可持续提升。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诊疗理念层面。当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陈大爷通过颈动脉彩超建立卒中防控档案,当群众逐渐掌握各类疾病的科学防护常识,基层卫生院正在从“单纯治病”转向“全周期健康管理”。这种转变,恰是分级诊疗体系中“基层首诊”功能的生动实践——让乡镇卫生院真正成为守护健康的“前沿哨所”,为乡亲们的健康筑起坚实防线。

体系重构:从“转诊困境”

到“生命通途”的跨越

“从测不出血压到稳定在130/70mmHg,只用了15分钟!”驻镇专家陈文荣回忆起54岁曹某某的急性心梗抢救仍历历在目。通过“5分钟心电图确诊、8分钟双抗给药”的标准化流程,结合“村卫生室预警-卫生院抢救-三级医院介入”的三级生命链,患者从心脏停跳到顺利转诊一气呵成。

这样的急救效率得益于医联体建设的深化。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双向转诊定点单位,建立紧密型医联体5家、松散型医联体14家,2024年上转病人900余人次、下转280余人次,形成“小病不出镇、大病有通道”的闭环。

在慢病管理领域,62岁的贺某身患矽肺合并心衰等多种疾病,曾因“病情复杂”被多家医院婉拒,如今在乡镇卫生院就能接受多学科综合管理,心脏彩超EF值从29%逐步回升。患者从“视胰岛素为洪水猛兽”到熟练自我注射的转变,折射出基层医疗从“转诊站”到“健康守门人”的角色重塑。

当新市镇中心卫生院通过湖南省县域医疗次中心评审时,这份成绩单印证着一个朴素真理:最好的医疗资源,既要在城市高楼的手术室里,更要在田间地头的诊疗桌上。这种实践,优化了医疗资源分配,缩短城乡医疗距离,弥合健康公平鸿沟,夯实乡村振兴健康基石,正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在医疗卫生领域的生动诠释,为健康中国战略在基层落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经验。


责编:王璐

一审:王璐

二审:梁湘茂

三审:谢峰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