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9 15:36:17
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8月19日讯(记者 蔡水潇 通讯员 程垦华 陈纯)清晨七点,岳阳市中医院麻醉手术部、疼痛科主任洪波已换好白大褂。查看麻醉手术部当日排班后走向疼痛科病房——那里有等待诊疗的患者、待调整的方案,还有年轻医生等着指导。作为执掌两科的主任,他以二十三年坚守,践行“为民除痛”的医者使命。
从手术刀到疼痛管理:一场跨界的职业修行
洪波的职业起点带着时代的“全能”印记。刚工作时他在普外科轮岗,后因麻醉科缺人转至该领域。彼时医学专业划分不细,他既要管理患者,手术时又专职负责麻醉,“从患者住院到手术麻醉监测,全程都得扛下来”。这段经历为他后来的病房管理与风险预判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2013年一台手术成了职业转型关键。骨科一位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疼得彻夜难眠,洪波应邀做神经阻滞,“一针下去,患者当即说‘不疼了’”。他由此意识到,麻醉技术不仅能保障手术安全,更是治疗疼痛的利器——椎管内置管、超声引导等技术与疼痛治疗天然契合。
为精进技术,2014年他赴上海学超声引导,成为岳阳地区首个将超声介入用于疼痛治疗的医生,“以前是‘盲打’,全靠手感;现在超声能看清神经、血管,像装了‘透视眼’,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时,能精准定位受损神经,注射时避开血管,大幅降低并发症风险”。2019年他再赴北京学疼痛管理与新技术,持续拓宽专业边界。
麻醉科的积累是他深耕疼痛科的“隐形翅膀”。麻醉医生对生命体征的敏锐感知,让他查房时能捕捉细微异常:曾有患者说“心口烧”,其他医生以为是胃病,他却通过脉搏异常发现是急性心梗,及时挽救生命。“麻醉时紧盯监护仪和患者状态的敏感性,能让疼痛患者避开许多‘暗礁’”。
从2014年开设岳阳首个麻醉疼痛门诊,到2019年设疼痛病房,再到2024年组建疼痛病区及团队,洪波带队拓荒。如今疼痛科形成“查得准、治得精、管得全”体系,术前用超声定位痛点,术中用微创技术干预,术后结合多模式方案护航,年接诊超万例,这离不开他在麻醉科练就的管理能力与精准思维。
从止痛到疗愈:那些攻克疼痛的病例
洪波的临床经历中,不少病例印证疼痛治疗的价值不止于“止痛”,更在“找回生活”。
一位头痛患者被误诊半年,鼻窦炎手术后疼痛加重,止痛药无效。洪波接诊时详细询问:“疼的时候脖子僵不僵?转动头时会不会更痛?”结合超声检查,发现病因是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放射至头部。团队用“微创椎间盘消融术”,以射频针精准处理压迫神经的髓核组织,患者术后立刻说“头轻快了”。“就像电线短路,不是灯泡坏了,是线路出了问题,找到根源才能解决问题。”
另有位口腔癌晚期患者,肿瘤破溃致半张脸溃烂,每天打30支吗啡仍疼得撞墙。洪波团队采用“鞘内吗啡泵植入术”,大幅减轻其疼痛。“更重要的是,他能吃饭、说话了,最后几个月在家人陪伴下笑着走完了人生。”
这些病例背后,是他对疼痛治疗的深层理解:疼痛科不靠止痛药“治标”,而是针对病因制定综合方案“治本”。对于手术后疼痛综合征、癌痛等难治性疼痛患者,需结合微创治疗、药物调整、心理疏导等实现标本兼治,助患者重获生活质量。
从“治痛”到“护生”:疼痛科医生的责任担当
“韩济生院士说‘为民除痛’一直在路上,这是我从医的指南针。”作为“岳阳市白求恩式好医生”,洪波始终将减轻患者痛苦视为疼痛科医生的终身目标。
他对患者的关怀体现在细节中:疼痛科有不成文规矩,问诊必问“昨晚睡了多久?”“今天想吃点什么?”“家里人知道您疼得这么厉害吗?”在他看来,“慢性疼痛像张网,缠裹着睡眠、情绪和家庭关系,只打止痛针如同往漏船排水,永远排不完”。
他格外关注年轻患者,临床发现颈椎病引发的颈源性头痛、腱鞘炎等在年轻人中高发,且发病年龄降低,“最小的有刚上初中的同学”。这些病症多与不良作息相关:长时间低头用电子设备、久坐、躺卧玩手机等,都会慢性损伤颈椎和关节。
针对这一现象,他给出具体预防建议:家长控制孩子使用电子设备时间,每天不超过半小时;年轻人每用电子设备半小时需活动颈椎,做颈椎操,日常多抬头,不躺床玩手机,同时增加游泳、跑步等运动;若出现颈部不适,及时到医院评估。他认为,年轻群体的疼痛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早期干预能有效降低发病率。
从麻醉科到疼痛科,洪波职业轨迹虽变,“为民除痛”初心未改。他带队率先开展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微创椎间盘消融等技术,推动成立疼痛康复互助小组,在科室走廊贴满防治知识。“我力量有限,但能让更多人了解、预防疼痛,就能少些人受苦。”
晚上10点,洪波结束最后一次查房。看着病房里安然入睡的患者,他嘴角扬起欣慰笑意。对他而言,疼痛科医生的价值,是帮患者在与疼痛共处中驱散痛苦的阴霾,重获生活主动权。
责编:王璐
一审:王璐
二审:陈艳阳
三审:谢峰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