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 数智融合 协同创新——打造校企协同育人“湖铁新范式”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19 11:49:35

文 | 汪科

摘要: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深度融入轨道交通产业链,政行园企校五方联动,打造“四链八库”运维数字服务平台,建设虚实结合的数字化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构建“五双四段”中国特色学徒制,共编数字化教材,培养“懂铁路、精数据、会智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形成数字化校企合作“湖铁新范式”。

关键词:四个合作,机制创新,五双四段,数智化

一、实施背景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教育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行动》提出校企双元育人、建设200个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湖南省将“智慧铁路”列为新基建重点,全国高铁智能运维人才缺口12万,78%在岗职工需提升数字化能力。传统培养存在“三脱节”:实训设备更新周期5—8年,理论课程占65%,虚拟仿真覆盖率不足30%,90%考核仍用纸笔。

二、主要做法

(一)两翼并进、五方联动,建设“四链八库”运维数字服务平台,打造产教融合新生态

学校联合广铁集团、中车株机等头部企业和株洲千亿轨道产业园,政、行、园、企、校五方共建运维数字服务平台,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门户,建政策、人才、专利、双师、项目等“八库”,实时汇聚清洗行业数据,全景呈现四链生态。依托平台组建“百师联百企”智囊团,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发布产业人才与技术供需清单,推动校企项目落地,形成共同体、联合体“两翼”常态化精准对接机制,并联合开展“五金”建设,提供“五技”服务,共育适应新质生产力的高技能人才,携手打造产教融合新生态。

(二)建设虚实结合、开放共享、场景正式、智教慧管的数字化产教融合实践中心,赋能轨道运维准工匠成长成才

打造“站-段-所”一体化实体中心。联合长沙地铁共建城市轨道交通智慧车站、轨道运维产品中试站、轨道车辆智能检测站;携手株洲机务段、长沙动车所共建轨道车辆智能运用段、智能检修段、智能调试段,承担动车组及机车检修调试任务;与广州地铁、国铁考试中心共建列车运行控制指挥所、铁路驾驶人员考证鉴定所,全面复制企业真实场景。

建设“虚实融合”数字基地。以“1个智慧实训云平台+1个5G+AR/VR云平台+N套虚拟仿真软硬件”为框架,集成虚拟现实、人机交互、动态建模、实时三维、立体显示与传感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成虚拟展示体验、智慧教学实训、虚拟工厂(场段)、虚拟协同创新四大功能空间,形成覆盖装备制造、运用、控制、管理的虚拟仿真实训体系。

配套智慧管理平台。由教务、资源、信息、过程、数据、安全六大智能子系统组成,支持学习者随时随地按兴趣与进度自主选课、预约资源;平台实时记录学习轨迹、实训状态、模块考核结果,生成个性化能力画像,教师据此精准设计实训项目,实现全过程可追溯、可分析、可视化的智慧管理新模式。

(三)构建“一站一室一袋”教师成长综合体,校企联合培养“三强三高”双师教师

建设“基地+工坊+项目”教师成长“能量站”。联合株洲机务段等企业建设“双师型”教师企业实践基地,选派教师赴基地实践锻炼,参与企业生产和技术创新,提升“双师”水平;遴选教师参与“高铁工坊”海外培训,提升双语能力;参加教育部“职教101”等项目建设,提升课程改革和教学能力。组建“轨道交通智能运维虚拟教研室”,创新轨道交通运输行业+运维企业+轨道交通类院校组成的行、企、校协同交流研讨模式,形成三方共享平台、共话专业新局面。建立“教师教学档案袋”,构建青年—骨干—双师—名师—领军人才“五阶”成长路径,开展“教师能力画像”,促进教师自我反思、主动发展。通过教师成长综合体建设,培养一批教学、实践与双语能力强,数字素养、服务水平与国际视野高的“双师型”教学名师或骨干教师。

(四)打造“数智融合”一流核心课程,实现产教优质资源融合共享

创新“一中心三组长七步骤”协同开发范式:校企共建课程开发中心,由企业专家、教学名师、教育专家共同担任“三组长”,按“明确目标—设计内容—制定课标—开发资源—试点实施—评价反馈—优化更新”七步闭环,形成轨道交通“金课”开发标准。面向全自动驾驶值乘司机、智能运维工程师等新兴岗位,绘制课程能力图谱,打造《机车智能驾驶》等12门技术升级课、《列车全自动运行控制系统联调联试》等5门全新课程、《电力机车电气设备检查与维护》等3门中高本贯通课及《城轨概论》等10门双语、专创融合、课程思政示范课,贯通学生与企业员工全职业周期学习需求。

同步升级“四库三中心”。新建含《轨道车辆整车调试技术》在内的数字教材库,汇聚“中国高铁工匠故事”等百条思政素材库,更新职业标准库与专业教学标准库,扩充课程库最新技术模块;模拟驾驶中心新增CR200J动车组智能模块,检修中心引入智能检修工位,技能中心增设数据分析训练区,校企设备资源实时共享。

课堂实施“五分·五学”。教师分模块推送预习、分小组头脑风暴、分角色虚拟仿真、分层次实操、分专题拓展;学生在智能体引导下完成在线自主学、研讨交流学、虚拟仿真学、自主探究学、拓展深度学。配套“四双”数字化评价体系——校企双主体、线上线下双线、过程结果双阶、能力素质双重维度,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精准跟踪与深度互动。

(五)校企合作共编数字化教材,精准服务企业多样化场景

与长沙地铁等企业合作编写《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器》等“活页式”教材3本,适配模块化课程,服务车辆检修等工种灵活使用。与长沙动车所等企业合作开发《复兴号动车组智能模拟驾驶实训指导手册》等“工作手册式”教材3本,适配生产性实训项目和集中实训课程,服务动车组司机等工种日常培训。推进职教101教材建设,开发AI+3D数字教材15本,适配轨道交通运用行业机务、车辆等专业领域新技术的发展需求,服务轨道交通车辆调试等新技术交互场景。

(六)创新“五双四段”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轨道装备运维准工匠

创新“五双四段”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广铁集团、长沙地铁等企业合作,通过校企双主体、学生学徒双身份、双基地、双导师、双课程“五双”驱动,实施“识岗、跟岗、试岗、顶岗”四阶段工学交替的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探索“3+2”高本衔接贯通人才培养。与国家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共同体内中车集团、西南交通大学联合开展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专业“3+2”高本贯通人才培养。重构“岗课融通、四级模块”课程体系。对接轨道车辆检修、维护、驾驶等岗位的能力需求和典型工作任务,重构专业群基础、核心、拓展等大模块,轨道车辆驾驶等中模块,动车组驾驶、机车驾驶等小模块,机车出库驾驶、机车正线驾驶等微模块,形成“大-中-小-微”四级模块化课程体系。动态组合各层各类模块开展主、辅修及微专业人才培养,培养学生一专多能,主动适应企业复合型岗位能力需求。

三、成果成效

(一)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创新了“双向双主体”轨道交通装备类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适”与“特色”双线并行的课程体系,得到行业企业高度认可,为全国同类专业提供借鉴和参考。培养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和运用专业高技能人才5387名,其中“订单式”人才培养2765人。学生获国家级一等奖、金奖等国家级奖励6项,省级以上奖励16项。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100%。

(二)教师业务水平显著增强

近年来,学校建成了2支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1支国家级思政课程团队,牵头教育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重点领域课程改革项目,立项15个湖南省“双师”型名师工作室、获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33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3个,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10门。

(三)实践教学条件大幅改善

与中车株机、广铁集团携手打造了国内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产教融合实践中心,荣获省级开放共享型产教融合实践基地称号。该基地总投资额达到1.2亿元,其中企业出资0.9亿元,学校出资0.3亿元,引入企业真实设备用于实践教学,为培养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铁路工匠”提供了卓越的实践教学环境。

四、经验总结

(一)机制创新:构建“双主体”治理体系

建立了数字运维服务平台,成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三共"机制。企业每年投入不少于200万元专项基金,学校将20%的横向课题收益反哺教学。

(二)技术创新:打造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型数智化产教融合实践基地

引入数字孪生、元宇宙概念,结合AI技术,建设虚实结合、虚实联动的数智化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将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打造成了校企共建共享,校企信息互通,校企人才共用,实践过程共管,科研成果共享的产教融合型实践基地,形成实践促科研,科研促创新,创新促创业,创业促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模式创新:创新“五双四段”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双主体、学生学徒双身份、双基地、双导师、双课程“五双”驱动,实施“识岗、跟岗、试岗、顶岗”四阶段工学交替的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校企协同使得人才培养关口前移、周期缩短、成本降低,实现了有针对性的订单培养学生,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胜任的目标。

(四)文化创新:培育数字工匠精神

将“精确到毫米”的铁路标准融入实践教学,设置“乘务作业标准化演练、轨道车辆智能调试、行车安全装备标准化运用”等特色环节,使严谨作业、敬业爱岗以及半军事化的铁路作风深植学生职业素养。

(作者单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机车车辆学院)

责编:龙子怡

一审:龙子怡

二审:张建平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