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广莉:三十六载讲台守初心 用“青春声音”点亮万千星辰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19 11:41:52

“每当看到学生眼里闪烁的求知光芒,我站再久都不觉得累。”清晨八点的教室里,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廖广莉教授已带着标志性的温暖笑容开始带学生国学诵读。这位深耕职业教育36年的“老教师”,用一节节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一份份量身定制的成长方案、一场场跨越山海的文化对话,将讲台化作传递文化自信的舞台、滋养心灵的原野。她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处处闪耀着教育最本真的温度与力量。

课堂是她的“魔法舞台”,让每个学生都找到发光的理由

“同学们看,这是我们湖南的岳阳楼,它的盔顶结构像不像古代将军的头盔?”在《中国古建筑文化》课上,廖广莉举起VR眼镜,学生们瞬间“穿越”到千年楼阁前,争先恐后地用普通话讲解着家乡的古建筑。这样的场景,在她的课堂上再平常不过——从角色扮演到小组竞赛,从现场导游模拟到双语文化输出,她总能把看似枯燥的知识变成一场场“流动的语言盛宴”。

“职业院校的孩子动手动嘴能力特别强,关键是要给他们舞台。”廖广莉的教案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每个班级的特点:有的班级学生内向,她就设计“家乡故事分享会”鼓励开口;有的班级基础薄弱,她便用“闯关任务”分解难点;每学期第一节课,她总会先抛出几个小问题。比如,“你最想学会什么”“你觉得导游该具备什么能力”,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教学方案。

她的课堂从不设“标准答案”。在《现场导游》课上,学生介绍家乡的新农村变化显得青涩但富有激情,她认真倾听后竖起大拇指:“这就是最鲜活的中国故事!”她设计的“增值评价”体系更让学生惊喜——志愿者服务、社区讲解、竞赛获奖都能成为考核加分项。“原来课本知识真的能用上!”曾有学生在期末感言中写道,“廖老师让我们明白,平凡岗位也能闪闪发光。”

教案本里的“秘密花园”,因材施教是最温暖的修行

翻开廖广莉的备课本,扉页上写着一行小字:“每个学生都是一颗独特的星辰。”这句话,她践行了36年。

她的办公桌抽屉里,珍藏着厚厚一摞“学生成长档案”。有家庭贫困学生的自荐信,有竞赛获奖学生的感谢卡,还有海外学子发来的双语导游视频截图。最旧的那一页记录着一位曾想轻生的学生——夏天买不起蚊帐,只能坐在水泥球场上睡觉。“那段时间我天天找他聊天,从聊家乡的竹林聊到未来想要奔赴的征程。”廖广莉回忆道。毕业典礼上,这个不善言辞的男孩深深鞠了一躬:“老师,我要去当兵,像您保护我一样保护更多人。”

对远方的学生,她同样倾注心血。给新疆班上课时,她发现学员们普通话声调是难点,便利用课余时间录制“声调手势发音小课堂”;在大凉山做语言扶贫时,她蹲在彝族小朋友身边,一遍遍教他们说“老师好”“我想做好孩子”;有位新疆学员的女儿小木妮拉,从小跟着她学普通话,如今已能字正腔圆地说:“廖老师,教师节快乐!”

廖广莉与彝族小朋友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廖广莉的课堂总有意料之外的温暖,有学生悄悄在她办公桌上放润喉糖,有毕业生寄来带家乡邮戳的信件,还有家长握着她的手说:“孩子说您比我们更懂他。”

讲台外的“引路人,用语言架起文化自信的桥梁

“《普通话与职业口语》不只是选修课,它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金钥匙’。”廖广莉牵头编写的4本校本教材里,每个案例都来自真实课堂:小史同学把“小‘死’”最终读成“小史”成了“平翘舌诊疗室”的经典案例,小黄导游漏讲岳阳楼斗拱云纹成了“观察力训练”的反面教材。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教学成果,让课本知识变得鲜活可感。

更让她骄傲的是团队的双语课程。当肯尼亚、马来西亚的留学生通过学银在线平台跟着中国学生学导游讲解时,廖广莉在屏幕前红了眼眶:“语言真的能架起桥梁!有个留学生留言说,原来中国的古建筑里藏着这么多诗意。”她带领师生团队申报的“‘文化+’育人模式”教学成果奖,正是这种教育初心的最好注脚。

永不熄灭的“教育之光”,近六旬的“陀螺”仍在旋转

同事们常说,廖广莉身上有种“矛盾”的魅力——讲台上的她神采奕奕,仿佛永远不知疲倦;可熟悉她的人才知道,高血压、耳石症和腰椎病常让她夜里难眠,大课间休息时总在走廊倒着走缓解疼痛。“但一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所有疲惫都化解了。”她笑着指了指教案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这些案例都是晚上备完课写的,有时候写到凌晨两三点。”

“有人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可我觉得,教育更像是星光与星光的相互照亮。”开学季的清晨,廖广莉站在教学楼前望着来来往往的学生,眼里的光和36年前初登讲台时一样明亮。她的笔记本扉页上,新添了一行字:“愿做永远不灭的那束光,照见每个年轻人眼里的星辰大海。”

责编:陈方

一审:陈方

二审:印奕帆

三审:田从梅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