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19 11:21:08
左文祥整理货物架。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王思月 文银凤
8月18日清晨6时,湘潭县青山桥镇四境村的薄雾还未散尽,55岁的左文祥已经摸索着打开了他的杂货店门。35年来,他坚持每天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摸清店里每一件商品的位置。从借来的800元启动资金到成为村民离不开的“便民驿站”,这位盲人店主凭借自强不息的精神,在黑暗中“点亮”自己和乡亲们的生活。
1990年的一天,左文祥攥着向村民们借来的800元钱,手心沁出了汗。这位曾在皮鞋厂钉鞋的盲人青年,做出了让父亲强烈反对的决定——开杂货店。“进货怎么进?钱怎么收?赔本了怎么办?”父亲的担忧言犹在耳,左文祥没吭声,心里却有股劲:“别人能做的,我未必不行。”
在湘潭县民政局的帮助下,左文祥前往石鼓镇向一位盲人前辈学习经营杂货店。一个月的学徒期里,他努力地学习各种经营技巧。回来后,他又自己反复摸索,练就一身“绝活”:靠手摸钱的大小、纹路等分辨金额,把找零的钱按金额分类放在四宫格抽屉里,熟记每个格子的位置;从油盐酱醋到日用百货,店里所有商品的摆放位置烂熟于心,村民报出商品名,他转身就能准确拿到。
“文祥,来瓶酱油!”顾客刚迈进店门,左文祥已经转身从第三列第一排货架取下酱油。35年来,这个不到20平方米的小店,早已在他心中形成一幅清晰的“地图”。
从早上6时到晚上21时,左文祥的小店几乎从不歇业。为了进货,他独自去过湘潭砂子岭、湘乡等地,货架也全由自己整理。“虽然我眼睛不好,但大家买东西从没少给过一分。”这份信任,让左文祥倍感踏实。
杂货店的营业,方便了村民的生活,还成了很多村民的“打卡点”。村民左淑元告诉我们,就算不买东西,也会和大家聚到杂货店,分享最近的趣事。
对左文祥来说,这间杂货店不仅是聊天的场所,更是他传递温暖的起点。13年来,每年国际盲人节,他都要在村里张罗活动,和大家吃顿饭,聊聊近况。谁家有困难,他就提着慰问品上门;谁想学手艺,他就帮忙联系湘潭县盲人协会学习按摩。“湘潭县残联一直很支持我们,鼓励我带动更多乡亲。”左文祥说。
每当夜幕降临,杂货店亮起的灯尤为温暖。左文祥摸着柜台边缘,指尖划过那些熟悉的瓶瓶罐罐,笑着说:“只要大家还需要,我就一直开下去。”
责编:胡孟婷
一审:胡孟婷
二审:蒋睿
三审:白培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