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里的“小物件”|磨白的笔记本与发亮的听诊器:ICU 里的生命微光

  大众卫生报   2025-08-19 11:19:27

重症医学科的门被推开时,消毒水的清冽气息总裹挟着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那扇隔绝了外界喧嚣的门内,34岁的张先生在病床上熬过了生命中最漫长的十天,却也在疼痛与不安中,触碰到了最珍贵的温暖。作为亲历这场救治的医者,我深深体会到,医患之间的情谊从不是单向的奔赴,而是在细节里悄然生长的双向温暖。

张先生因急起的精神行为异常入院时,整个人像被无形的火焰灼烧着——躁动不安地挣扎,拒绝配合任何检查,稍有靠近便会露出伤人的倾向。转入脑疾病重症医学科后,病毒性脑膜脑炎的诊断让治疗方案逐渐清晰入院第三天,张先生在剧痛中挣扎着想要坐起,科室护士小周快步过来,掌心轻轻按在的后背上。“别用劲,我帮您调整床头。” 小周的指尖带着消毒后的微凉,稳稳托住了。护士服口袋里露出半截粉色护手霜——科室的人都知道频繁洗手消毒让大家的手总带着细密的干裂,这随身携带的护手霜,是她们对抗辛劳的小小武器。

晨间查房的脚步声刚到走廊,我就认出了科室刘医生的白大褂——左胸口袋总鼓着块方方正正的东西,是本牛皮封面的笔记本,边角磨得泛白,像块用了多年的老肥皂。

他俯身给张先生叩诊时,那本子“咚”地掉在床沿。摊开的页面上,蓝黑墨水写着“5床,老陈,家属说患者有糖尿病史,忌甜食”,字迹紧凑,“忌甜食” 三个字下还画了道波浪线。旁边空白处潦草地记着 “今日换药需请外科会诊”,铅笔字已经被蹭得发灰。刘医生随手把本子塞进兜,了解了张先生入院以来的情况,叮嘱“等会儿护工送的小米粥是无糖的,食堂特意留的。” 刘医生右手食指第二节有块浅褐色的印记,像常年握笔磨出的茧。

一起查房的护士解释说“刘医生的百宝本,里面夹着药房印的新药配伍表,还有我们抄的患者过敏史汇总上次有老病人记不清自己吃的降压药名,全靠本子里夹的药盒包装复印件才对上。

张先生拔管那天,主任放心不下,亲自操作。戴手套的手指在张先生下颌处停顿片刻,轻声说:“放松,数到五就好。”胸前口袋露出的听诊器,金属边缘被磨得发亮。那是主任用了十二年的老伙计,陪着熬过无数个灯火通明的夜班,听过太多生命的心跳。

十天的治疗像一场漫长的跋涉,当张先生各项症状明显好转时,连监护仪的滴答声都显得轻快了。出院那天,阳光斜斜地穿过走廊,在地面织出金色的网。护士站的白板上用红笔写着“今日出院:6床,记得带好药”,字迹圆圆的, 带着暖意。实习的小医生红着脸塞给张先生一张画,上面是个歪歪扭扭的太阳,光芒画得像炸开的烟花,旁边用彩笔写着“祝您天天开心”。作为患者,张先生也许没记住所有医护人员的名字,但他会记得他们指尖的温度、口袋里的小物件,以及那些藏在口罩后的微笑。张先生后来科室写了感谢信,送了锦旗,字里行间都是真切的感动

小周护士、刘医生、主任,都是我的同事,这些也不过是我们工作的寻常片段。真正的医者仁心,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把专业刻进每一个细节,用温情熨帖每一处伤痛,让患者在最黑暗的时刻,能看见人性最亮的光。就像我们科室护士长常说的:“对我们来说,您好好生活,就是最好的谢礼。”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脑疾病重症医学科 张霞

责编:洪学智

一审:王璐 实习编辑:李开欣

二审:陈艳阳

三审:谢峰

来源:大众卫生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