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报 2025-08-19 11:10:04
原载于《团结报》2025年8月17日3版
编者按:
当山河破碎,硝烟弥漫神州,偏处一隅的湘西,悄然向流亡的生命与文化敞开了怀抱。这绝非寻常的地理收容,而是一场中华文明在生死存亡之际,于边地深处完成的深沉接纳与淬火重生。
湘西的接纳,始于危难之际敞开怀抱的庇护。当国立八中三千余名师生历经千里跋涉、衣衫褴褛抵达时,这片土地以群山为屏障,将祠堂庙宇化作朗朗课堂。万溶江与清水江畔的古老民居,成为保存民族教育星火的特殊课堂。湘西与湘西人以其沉淀千年的文化根基和宽厚品性,为流亡师生筑起了延续文明的血脉长城,为民族存续的星火提供了燃烧的土壤。
更深层的接纳,是边陲之地对先进思想与文化火种的主动拥抱与融合传播。乾城与永绥化身为烽火后方的文化绿洲,课堂与书店在此扎根,它们如一把思想的犁铧,在湘西大地上奋力开垦。湘西,成为进步思潮的集散地,更成为组织救亡、启迪民智的秘密中枢与前沿阵地。湘西儿女在历史宏大叙事中觉醒,这是古老边城对现代文明最深刻的接纳与回应。
烽火岁月里,湘西以其山水的怀抱、文化的胸襟与不屈的精神,接纳了流亡的“读书种子”、救亡的呐喊与战争的创伤。它将这些熔铸为支撑民族脊梁的烽火弦歌。这份接纳,成就了自身从边陲之地跃升为战时后方文化中心的传奇,也为中华民族在最黑暗岁月里保存文明火种、凝聚抗争伟力,书写了荡气回肠的湘西篇章。
湘西大地,以山河为卷,以“接纳”作注,铭刻下不朽的精神坐标。
湘西有一座古城,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与历史担当,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画卷中,镌刻下多维而深刻的印记。
这就是吉首乾州古城。
血色标语:古城墙上的抗战呐喊
乾州古城文艺巷,斑驳的灰砖墙壁上仍留存着数条抗战标语,有的清晰可辨,有的已模糊不清,仅残留红色痕迹。
标语无声,却仍在波浪翻涌的历史长河中震耳欲聋。
乾州古城的抗战标语被时间风雨漫漶,但精神永存。胡承鼎 摄
彼时,乾州还被称作“乾城”,古城就是乾城县城所在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偏安一隅的乾城成为西南大后方东部前沿,大量内迁的机关、学校、学会、书店、话剧团等在这里集结,来自浙江、江苏、上海、安徽的大量难民涌入,乾城因此一度成为湘西文化中心。
山河破碎抗争起。在中共湘西工委的领导下,乾城重建党组织,迅速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乾城县抗日救国青年服务团、湘西绥靖公署抗敌流动演剧队、教育部战区中小学教师第九服务团等团体,奔走在大街小巷,演抗战剧,唱抗战歌,写抗战标语,让这座千年古城处处可见呼吁团结齐心抵抗日寇的抗战标语和壁画。
“良民是良兵的基础,好男要当兵。”
“军民合作,歼灭日寇。”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抗战建国。”
……
这些标语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抗战精神最生动的注脚,是融入言行里的坚守、刻在血肉中的赤诚。它们穿越八十余载风雨,尚有“抗战建国”保存最为完好:每字一米见方,当是书写者用大排笔饱蘸土红粉汁写就,一笔一画饱满有力,不仅是乾州古城独特的历史印记,更是苦难中湘西儿女不屈不挠的精神坐标。
垦荒书店:暗夜中的精神灯塔
乾州古城解放路上,万溶江风雨桥头,有一所湘西地区建立最早的“新学”——乾州厅高等小学堂,这里也是原乾城县新文化启蒙之地。这所学校先后多次更名,从乾州厅高等小学堂到乾城县立模范小学,再到吉首市第七小学,现当地人习惯称之为“乾城小学”。
乾城小学隔墙外,原有一堵青砖残墙,墙上以繁体竖写“垦荒书店”四字。四字赭红,巨大如斗。溯源历史,垦荒书店是一家抗战书店,也是乾州古城第一家书店。
垦荒书店旧址遗迹。湘西州政协提供
1938年6月,中共乾城县支部成立。1939年初,中共乾城地下党负责人黄增颐,按照组织安排,筹资购买了一批进步书籍和抗日刊物,租下乾城县立模范小学门外两间民房,创办了“垦荒书店”。同年2月,中共乾城县工委成立,其机关就设在垦荒书店。垦荒书店既是中共地下党员秘密交通联络点,又是接纳进步青年,宣传发动民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阵地。
书店经销的书籍除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以外,还有大量抗战书籍,如《论持久战》《抗日救亡手册》等。书店还编印《抗战新闻周报》,张贴在大街小巷,并免费赠送给各校师生。抗日书刊的广泛传播,使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家喻户晓。
垦荒书店开办不久,受中共湘西工委委托,《抗战日报》编辑周立波以赴苗区“采风”为掩护,前来考察指导乾城、凤凰等地区党的工作,并在垦荒书店寄住一周。他与黄增颐等人深入宣传抗日救亡运动,点燃了湘西地区救国图存的火苗。
曾经的硝烟雨打风吹去,垦荒书店成为历史的分形镜,一面照见烽火岁月的血与火,一面映着和平年代的光与暖。
今天,每当夜幕降临,乾州古城霓虹闪烁,江波斑斓。距离垦荒书店不远处,矗立着湘西文史书店。这家书店是湘西地区经营时间最长的民营书店,拥有《湘西文史资料》《乾州史话》等丰富的湘西地情书籍,被誉为“乾州古城文化地标”,俨然垦荒书店精神的赓续与乾州古城文脉的传承。
国立八中:万溶江畔的文脉丰碑
湘西州政协文史资料室收藏着一本国立八中老相册,相册里夹着上百帧黑白照片,最引人注目的是数张女学生在万溶江泛舟的照片。她们多为齐耳短发,面容素净,眼眸清澈,气质脱俗,浑身散发着内敛、坚韧的求知精神。
1938年5月徐州会战后,安徽沦陷。为保存“读书种子”,安徽省战时成立的四所临时中学、颍州(今阜阳)三所省立中学、安庆中学以及巢县县立中学,共3000多名师生踏上了西迁流亡之路。7月,这些学校在武汉合并为“国立第八中学”。因为武汉不断遭受日军空袭,国立八中师生又迁往湖南。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与“湘西王”陈渠珍专门签署命令,要求各地全力保障师生沿途安全。辗转流离的国立八中师生们,于当年秋季来到湘西。湘西各地的寺庙、书院、大屋(大型民居)等建筑被无偿划转为国立八中校舍。
旧照片中那些泛舟的女学生,就是当年设在乾城内的国立八中初中女子部的学生。万溶江碧波荡漾,绿树远山,最能排解背井离乡之愁。为此,国立八中音乐老师张中之作曲、张金帆作词,共同创作了抗日救亡歌曲《万溶江》:“万溶江,愁波荡漾,四围山色,绿杨芳草,无限凄凉……总有一天,春暖花香,飘零的女儿收拾行装,向波心挥手微笑,别了,万溶江!”这首歌婉转惆怅,唱出了安徽学子流亡的无尽辛酸,道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苦难历史。
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1946年7月,国立八中师生离开湘西,迁返安徽,国立八中不复存在。
乾州文庙,原国立八中初中女子部所在地。胡承鼎 摄
国立八中校舍现仅一处保存完好,即作为初中女子部校舍之用的乾州文庙。该文庙仍保留着当初格局,内设国立八中校史展览区。2001年4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偕夫人劳安回到湘西。他俩都曾是国立八中学生,朱总理就读于花垣高二部,其夫人劳安则在乾州古城的初中女子部就读。从花垣到乾州,他们一路寻访国立八中旧址。在寻访中,国立八中西迁的传奇故事,不再是纸页上的文字,而是化作蓬勃的青春、鲜活的生命与滚烫坚毅的精神信仰。
今天,万溶江依旧在流淌,两岸有人间烟火,有国泰民安。
责编:徐凯琦
一审:谭思敏
二审:朱晓华
三审:赵雨杉
来源:团结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