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19 09:29:31
近年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生态环境修复产业由此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复合型人才短缺、职教供给错位”的双重困境。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长沙环保职院”)作为全国第一所环保类高职院校,锚定美丽中国建设战略目标和湖南省“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基于“星链共生”理念,创新高职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专业群的建设理论与实践路径。“星链共生”理念强调以核心专业为“星”、以协同机制为“链”、以共生发展为目标,通过专业集群化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服务产业能力增强。
星链组群,构建与产业链深度适配的专业生态
“产业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岗位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这是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逻辑。为打破传统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不同步”的痛点,突破传统专业群“静态组合”的陈旧模式,长沙环保职院创新构建“恒星——行星”式专业集群动态架构,以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专业为“核心恒星”,联动4大“功能行星”形成闭环链条,构建知识流、技术流、人才流高效交互的专业群矩阵,形成“遥感专业采集影像→大数据专业分析污染→修复专业制定方案→工程专业实施”的协同链条。研发“产业需求雷达图”,精准覆盖生态环境修复产业链5大类18个核心岗位,动态追踪300家合作企业每季度更新的3000+条岗位需求数据,通过实时监测土壤修复工程师、生态监测技术员等岗位的技能要求变化,确保专业群建设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无缝对接。
产教共生,建立学校和企业“合作共赢”机制
通过校企“共建专业、共组团队、共研项目、共享资源”,多维协同,实现校企优势互补,深化产教融合。共建专业,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技术标准、岗位需求融入课程体系;共组团队,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日常教学,学校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形成“双向流动”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共研项目,聚焦生态修复行业难题,校企联合开展项目研发与技术攻关,鼓励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提升学生创新思维与研究能力;共享资源,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技术支持,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训与技术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与互利共赢。这种共生关系能够适应生态环境修复产业的动态变化,推动专业群持续优化升级,形成产业需求引导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学校师生深入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生态修复实训)
(学校师生深入中科院长沙农业环境观测研究站开展生态修复实训)
平台强师,形成“双师四能”教师提升计划
依托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遥感(数据解译)湖南应用基地等3个国家级平台和湖南省自然保护地监管政策与技术研究中心等3个省级平台,形成了“3+3”高水平协同创新科研平台,对接生态环境修复领域新技术创新应用,形成了以流域生态环境修复、土壤与矿山生态治理等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工程与运营”技术模块,以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评估等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影响与评价”技术模块,搭建了生态环境修复工作领域完整的技术体系。借助高水平科研平台优势,实施“筑巢、领雁、引凤、助鹰”四项计划,汇聚“政校行企”四维资源,强化“产教融合发展、科研转化应用、专业教学改革、师生培育建设”四方合作,打造了一支“课堂能教书、污染能修复、行业能培训、技术能研发”的“双师四能”型教师创新团队。
(“生态环境部环境污染健康风险评价重点实验室湖南实验室”落户学校)
改革见效,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配适度持续提升
经过实践探索,“星链共生”范式成效显著,已助力长沙环保职院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专业群跻身全国同类专业群前列,培养了湖南省96%以上环保骨干人才;学生综合素质突出,累计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56项,创办环保企业207家;建成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实训平台3个,承办商务部援外项目8项,参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2项,推动全国首部地市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立法。
(学校师生参加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
(学校教师参加《湖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年)》专家评审会)
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星链共生”理念,推动专业群建设与生态环保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培养更多“懂技术、能协同、善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杨利平 张文博 邓巧)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