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萃新知|肺结节是否都该“一切了之”

    2025-08-18 17:11:51

在肺结节发现量井喷,手术量激增的情况下,大家或许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传统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不是真的适用于以磨玻璃为表现的早期肺癌?

手术的争议

最早的时候,不管医生还是患者,对于肺结节都是相对陌生的。

患者就诊时,病灶往往已经比较大,且容易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

早期(3厘米以下,传统肺癌基本为实性结节或肿块)的少见,体检又多为胸片,根本发现不了小结节或磨玻璃结节,所以,传统肺癌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治愈率,提高5年生存率的关键。

10多年前,当CT检查发现肺小结节或磨玻璃结节,病理居然是原位癌、微浸润性腺癌,或者浸润性腺癌,这对医生和患者的认知都是颠覆性的。

大家往往认为,“还好无意中检查发现,现在切了就治愈了,多好”。

就这样,即使亚厘米的小结节,也很大比例选择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因为肺癌治疗指南就是这么说的。

甚至有许多良性结节也被切除,可随着手术病例大量增加,人们发现,肺小结节,尤其是磨玻璃结节,一般没有淋巴结转移的情况。

前些年,医生们争论原位癌要不要肺叶切除,要不要淋巴结清扫?现在没什么争议了,原位癌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新的病理分类剔除出肺癌,肯定不需要切肺叶,也不需要清扫淋巴结。可是在临床中,将原位癌视为早期肺癌的仍然很多,手术切除也非常普遍。

现在的治疗理念看似非常完善,以循证学依据为准,制定指南,按指南办事,但肺结节大量涌现,再抱着1995年发表的论文、研究20世纪70年代或80年代病例所得出结论,来指导目前的肺结节诊断与治疗,显然会有偏差。

诊疗新视角:以风险高低来决策是否手术

肺磨玻璃结节(包括一些实性结节),发展非常缓慢。在能按时随访关注的前提下,推迟手术干预,或其他局部治疗措施干预的时机,并不至于产生不良后果。

也就是说,有些肺结节虽然是恶性范畴的,现在开刀,与等它有进展了再开刀,治疗效果是一样的。

某一例磨玻璃结节,发现已经8年,几乎可肯定是肿瘤性质,但它几乎没有明显变化。

如果患者8年前就干预,先局部切除;病理报告恶性,再进一步切除肺叶并清扫淋巴结,是不是生活质量要比现在差很多?

如今8年过去,病灶变化并不明显,可以再等下去。当然,前提是仍要定期复查,有变化时及时干预处理。

另外一例囊腔性病灶,也是8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从影像上看,是很典型的囊腔型肺癌,需要尽早肺叶切除吗?没切也8年过去了,不是仍没进展嘛。

也有相反的例子。一位患者,发现实性病灶,到上海、杭州都看过,PET也做了,不是典型的恶性表现。

但我认为,其与血管关系密切,且间隙不清,虽然位置不好,仍建议手术切除为宜。如果是恶性,等待下去,要承担转移扩散的风险。

最后的病理检查,是小细胞肺癌。

患者觉得病灶这么小,淋巴结又是阴性,拒绝化疗,术后很快广泛全身转移。

举了这么多例子,就是为了说明,如果我们改变视角,不要盯着病理类型,而是从风险高低来判断与决定是否手术干预,就会豁然开朗一些。

肺结节的影像表现不同,病理类型中存在交叉,无法完全从影像判断出病理类型。

但是,我们能从影像判断病灶的风险高低,在多发结节、多原发癌比例日渐增高的情况下,淡化病理类型,而以风险高低来决定是否手术干预(包括其他针对肿瘤的治疗措施),是更为合理的选择。

(《文萃报》摘自《长寿养生报》 作者系浙江省金华市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叶建明)

责编:伍芳芳

一审:伍芳芳

二审:姚瑶

三审:黄维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