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诗说联丨“反话”里的文人意趣

张嘉诗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18 16:11:24

你知道吗,在诗歌中有一种表达方式是说反话,今天要介绍的就是一副反话对联。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六月,一位名叫林靖光的官员在出任易州时,为了自我警醒,也为提醒他人,便在衙门书室内题写了一副对联:“偶因洗砚一染指;除却栽花不折腰。”

我们知道“染指”和“折腰”本来是带贬义的词,林靖光却将它们点石成金。“染指”的典故出自《左传》,“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这个故事是说,春秋时期,某天郑灵公宴请大臣们吃甲鱼,但故意不给贵戚子公吃,子公很尴尬,就伸出手指蘸了点儿汤,尝尝味道后愤然离席。后来就用“染指”来比喻获取非分之利。而林靖光笔下的“染指”,此刻却被洗砚池的清水洗尽了世俗与戾气。在他看来,指尖沾的是墨香,而非鼎中羹汤;心里牵挂的是笔底波澜,而非非分之利。

下联的“折腰”,则透出更坚毅的文人风骨。李白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狂傲,尽吐胸中愤懑;陶渊明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决然,割舍浮名,守护心灵净土;林靖光用只会向花草折腰的姿态,表明自己不会被权势利益压倒的决心。三者姿态各异,但那种不屈的风骨,却一脉相承。

这副楹联的妙处,就在于将世俗眼中的“贬义”化为精神上的“褒扬”,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将“染指”与“折腰”二词,以洗砚、栽花的文人雅事反转出新意,既有文人雅趣,更有良吏清风。怎能不说妙呢。

策划/王华玉 张嘉诗

拍摄、文案/张嘉诗

剪辑/高依婷(实习生)

责编:张嘉诗

一审:陈永刚

二审:赵雨杉

三审:文凤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