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 2025-08-18 14:28:26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评论员 张军 视频 王珏 李依玲
昆明市的胡某在家中更换床单,拉抖床单时不慎将床边摆放的水果刀甩飞,砸到正在玩耍的女儿刘某头部。母亲就这样牵着利刃入颅的女儿“淡定”地走进医院治疗。
这个视频画面把很多网友给整破防了,纷纷支招:多危险啊,怎么不先把刀子拔出来?
据媒体8月18日报道,经医护人员全力救治,刀体已第一时间取出,孩子安全了。经公安机关介入调查,认定系意外事件,排除刑事案件。
“云南3岁女童头上插刀淡定就医”事件算是尘埃落地了,我们也放心了。网友们情急之下的支招对吗?医生的专业解读应该是这一偶发事件给全社会提供的最大价值。这种医学逻辑给我们普通人补上了一堂科学应急课。它不仅揭示了意外伤害救治中的关键常识,更折射出普通公众应急处理能力与科学医疗认知之间的差距。大家掌握了,关键时候是可以救命的。
从医学原理来看,医生强调“不能盲目硬性拔刀”是绝对必要的科学判断,核心在于避免“二次伤害”对生命的致命威胁。头骨下方密布着大脑血管、神经束等关键组织,利刃插入时可能已与血管、神经形成嵌合状态。若盲目拔除,一方面可能切断原本被刀刃暂时压迫止血的血管,引发无法控制的颅内大出血;另一方面,贸然拔刀可能撕裂脑组织或神经,导致不可逆的如瘫痪、失语等神经损伤,甚至直接致命。
从公众应急意识层面,这一案例暴露的核心问题是“急救直觉”与“科学方法”的错位。面对亲人受伤,多数人会本能地想“尽快拔刀”,却忽略了二次伤害的医学常识。女童母亲第一时间寻求专业救治,恰恰踩中了应急处理的正确节奏。
此外,案例中“女童淡定”的表现虽看似特殊,实则也给大家提了醒:儿童对疼痛与危险的感知、表达能力与成人不同,部分孩子在极度惊吓或疼痛阈值较高的情况下,可能不会表现出剧烈哭闹,这种“淡定”反而容易让家长低估伤害的严重性。因此,家长在发现孩子要害部位受伤时,不能仅凭孩子的情绪判断伤情,导致延误救治。
这一事件再次凸显了社会面“针对性意外伤害急救教育”的缺失。目前多数公众接受的急救培训集中在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基础内容,针对“异物插入要害部位如何处理”的专项知识覆盖不足。
未来,社区、学校、医疗机构应加强此类场景的急救科普,通过案例讲解、模拟演练等方式,让“异物插入不盲目拔、第一时间送医”成为像心肺复苏一样普及的常识,这样才能为生命争取更多安全空间。
责编:吴岱霞
一审:王珏
二审:张军
三审:周文博
来源:三湘都市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