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以热爱为燃料,在艺术的苍穹上划出璀璨轨迹

刘琼琼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18 12:41:02

文/刘琼琼(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芙蓉区作协理事)

视频/曹盈盈

在艺术的浩瀚星河中,每一颗星星都承载着独特的故事与光芒。蒋志明,又名蒋杰,这位从永州市东安县鹿马桥镇走出的艺术家,宛如一颗在命运风暴中倔强燃烧的流星,以对书画篆刻的赤诚热爱为燃料,冲破重重阴霾,在艺术的苍穹上划出一道璀璨轨迹,书写着一个动人心魄的奋斗故事。

困厄中萌动的艺术火种,于黑暗中闪烁希望

今年47岁的蒋志明诞生于农村大集体时期的艰苦岁月,命运从一开始便对他设置重重考验。幼年时,父母为了维持家庭的生计,整日忙于村里的劳作,便将他托付给祖母。祖母每日在田间地头、猪圈与豆腐坊之间忙碌奔波,只能将他背在身后一同劳作。那粗糙的背带,长时间紧紧勒在他稚嫩的双腿上,如同无情的枷锁,留下了一道道瘀青发紫的痕迹,双腿也渐渐失去往日的灵活。

1岁时,麻疹如一场无情的灾难,降临在他弱小的身躯上,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后遗症。从此,他只能扶着板凳,摇摇晃晃地开始蹒跚学步,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挣扎。童年时光里,体弱多病的他频繁往返于医院之间,却始终未能得到确切的诊断。下肢关节韧带僵直,如同生锈的机械,让他的走路姿势一瘸一拐,饱受不少异样的目光,那些眼神如同冰冷的寒风,一次次刺痛他幼小的心灵。

然而,命运的不公并未熄灭他心中对艺术的炽热火焰。自小受外祖父的熏陶,他便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外祖父笔下那刚劲有力的字迹,如同神奇的魔法,深深吸引着他。在小学美术课本上,那一方方古朴的篆刻图片,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他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那些神秘的线条和古老的文字,仿佛有着一股无形的力量,让他深深着迷。

没有专业老师的指引,他便自由发挥,如同一位勇敢的探险家,在艺术的未知领域中摸索前行。他捡来不太坚硬的砂石,在水泥地和墙壁上反复磨平,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雕琢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再用削铅笔的小刀,在砂石上小心翼翼地刻字钤印,每一刀都凝聚着他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这份热爱,宛如黑暗中的一丝曙光,穿透层层阴霾,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让他在困厄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成为他在艰难岁月中坚持下去的动力。

辍学北漂勇闯天涯,怀梦踏入未知征程

随着年龄渐长,蒋志明在学习上展现出过人的天赋,他的书法、美术作品多次在全县中小学生书画大赛中斩获佳绩。然而,家庭困难与身体残疾如同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最终不得不辍学。但辍学并未成为他追求艺术的终点,反而成为他新的起点。他如同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跟随附近的老师,潜心学习炭精人物画,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1996年,为了让他拥有一技之长,家人四处筹措资金,如同拼凑希望的碎片,送他到成都的美术学校进行系统专业学习。在学校的日子,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养分,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结业后,他凭借自己的技艺,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为老人绘制“寿像”,在过年时节于街头挥毫泼墨,书写对联售卖。那一个个刚劲有力的字迹,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然而,他心中那团对艺术更高追求的火焰,从未熄灭。他渴望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追求艺术的真谛。不顾家人的劝说与担忧,1998年,年仅20岁的蒋志明,揣着父母给的火车票钱,带着一把乡下铁匠精心打制的篆刻刀、两套换洗衣物和几支铅笔,毅然决然地跟着亲戚的三轮拖拉机,离开了那片生他养他的山村,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未知征程。

初到北京,这座繁华而又陌生的大都市,对他这个腿脚残疾的年轻人来说,充满了挑战与艰辛。当他吃力地走出火车站时,汗水早已湿透了衣衫,走路的怪异姿态引来了周围人异样的目光,那目光如同冰冷的箭,刺痛着他的自尊。到达通州的出租屋后,简陋的居住环境、每月100多元的房租与三餐开支,如同一座沉重的枷锁,让他不禁迷茫地问自己,“我能否在这座城市生存下去?”叔叔姑姑的劝说、身边人让他早日回家的声音,如同潮水一般向他涌来,但他心中的信念却如磐石般坚定,暗下决心,“只要每天能赚8元钱,我就能在这座城市活下去!”那坚定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梦想的执着。

摆摊谋生深耕艺术,于喧嚣中坚守初心

父母得知他在北京的困境后,立刻寄来卖早稻所得的1000元作为他的创业本钱。蒋志明深知这笔钱的来之不易,他精心规划,花570元买了一辆“耕牛牌”脚蹬小三轮车,用剩下的钱批发小工艺品,还购置了旧桌子与篆刻印石,开始了摆地摊的生涯。他一边售卖小工艺品,一边为他人刻印章,在喧嚣的街头,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努力在这座城市中站稳脚跟。

几个月下来,他晒得又黑又瘦,皮肤在烈日的暴晒下变得粗糙干裂,但篆刻技艺却在这日复一日地实践中逐渐精进。他的刻刀如同灵动的舞者,在印石上翩翩起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问津他的篆刻作品。很快,他便赚了5000多元,这对他来说,不仅是一笔财富,更是对他努力的肯定与鼓励。那沉甸甸的钞票,仿佛是他辛勤付出的勋章,让他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为了降低成本,他不顾腿残路远,毅然前往300里以外的白沟批发市场进货。第一次进货时,腊月二十三的寒冷天气如同一把利刃,割着他的脸庞,寒风呼啸而过,仿佛要将他瘦弱的身躯吹倒。拖着小推车在雪地上行走的艰难,每一步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脚下的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他的艰辛。等车时双腿冻僵的痛苦,让他几乎失去了知觉,他不停地跺脚、搓手,试图让自己暖和起来。被挤在人群中无法伸开腿的难受,如同被束缚在无形的牢笼中,让他感到无比的压抑。被塞在纸箱中间差点休克的惊险,更是让他与死神擦肩而过,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但这一切,都未能阻挡他前进的脚步,他就像一位无畏的勇士,在艺术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在摆地摊谋生的同时,蒋志明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一有空闲时间,他便沉浸在练字与篆刻的世界中。他以古为师,扎根传统,如饥似渴地研习秦汉印风,那古老的印风如同陈年的美酒,散发着迷人的芬芳。他心追手摩文彭、吴昌硕、陈巨来、齐白石等巨匠的作品,仿佛在与这些艺术大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对篆刻的理解,也从当初的轻狂和锋芒毕露,逐渐转变为不急不躁、从容处之。他喜欢把一些名词雅句和自撰诗联入印,在方寸之间,尽情挥洒自己的才情与创意。初学篆刻时,为节省材料,他把印石刻了磨、磨了刻,大多都被刻成薄片和多面印,每一刀都凝聚着他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那小小的印石,仿佛是他心灵的寄托,承载着他对艺术的无限追求。

艺术之花悄然绽放,家庭相伴中境界升华

蒋志明在北京做小生意逐渐盈利,刻印也能为他带来稳定的收入后,他将父母和妹妹接到了北京。一家四口挤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虽然空间狭小,但温馨却弥漫在每一个角落。那简陋的房屋里,充满了欢声笑语,一直是他的最美回忆。

夜深人静时,当家人都已进入梦乡,他才有了属于自己的治印时光。他拿起刻刀,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忘记了时间和劳累,经常通宵达旦地沉浸在印海之中,与那一方方印石对话,与历史和文化交融。那专注的神情,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和手中的刻刀、印石。

他深知,要想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必须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于是,他长期订阅《中国书法》《书法》等专业报刊,从中汲取新的书法篆刻信息,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创作能力。每一篇报道、每一幅作品,都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他前行的道路。

同时,他经常拿出自己的书法篆刻作品,参加慈善机构的义卖活动,所得款额全部捐献给灾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那一张张捐款凭证,仿佛是他爱心的见证,让他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

几年后,蒋志明用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在附近的商场里买了一个柜台,结束了摆地摊的“游击”生活。随着经营环境的改善和收入的增加,他的外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白皙起来,穿着也更加入流,显现出艺术家的独特气息。但他始终未忘记自己对书法篆刻艺术的初心,有空就在柜台内读书写字,每天的阅读量达5万字以上。那堆积如山的书籍,仿佛是他知识的宝库,让他在艺术的海洋中畅游。

他与北京通州的诸多文人墨客结为挚友,在思想交流与碰撞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境界。他们一起探讨艺术的真谛,分享创作经验,蒋志明的才华与努力得到北京文化艺术圈的认可,经常受邀参加一些文化活动,在艺术的舞台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互联网浪潮中破浪前行,创业创新中开拓未来

2005年春节,对于蒋志明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他与妹妹蒋雪颖携手,创建了北京潇湘墨雨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租了一间50多平方米的店铺作为实体店,正式开启了公司化经营的新篇章。公司不仅经营文房四宝、书画装裱和纸质文物修复以及碑版传拓等传统业务,还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向互联网转型。

近年来,互联网的浪潮如汹涌的潮水般席卷而来,蒋志明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机遇。他们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全方位提升“潇湘墨雨轩”字号的名气。在各大网络平台上运营自媒体账号,如同一位位文化的使者,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着民间优秀工艺品。那一个个精心制作的视频、一篇篇生动有趣的文章,仿佛是文化的种子,在网络的世界中生根发芽。

通过作品图文、纪录片拍摄剪辑、短视频及网络直播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变现,主要方式有媒体广告、研发的特色工艺品、与传统文化相关产品带货和自己的书法篆刻作品及篆刻教学。蒋志明每周都会在各平台同步进行网络视频直播,每期3~5小时,与几十万粉丝进行现场交流。直播中,他刀法单双兼备,冲切并行,如行云流水般酣畅淋漓,一气呵成。他常用统一与对比、和谐与张力的方法来处理印面的章法布局,如同一位高明的指挥家,指挥着每一个字符在印面上奏响美妙的乐章。

同时,他用重低音带磁性的普通话同步解说,将篆刻艺术的魅力娓娓道来,赢得粉丝们的频繁点赞。那一个个热情的点赞、一条条真诚的评论,仿佛是他前进的动力,让他更加坚定了在互联网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初心如磐再启新程,荣誉加身中续写传奇

在北京闯荡的27个春秋里,蒋志明经历了无数的艰辛与挫折,但他始终将这些经历视为宝贵的“挫折教育”,凡事坚持与忍耐,从不以残疾人自居,也从未跟粉丝们透露自己的肢体缺陷。他始终保持着文人的骨气,如同一棵傲立在风雪中的青松,坚韧不拔,不屈不挠。那挺直的脊梁,仿佛是他对命运的宣战,彰显着他内心的强大与坚定。

在他的艰苦努力和朋友的支持下,他的人生感悟和追求目标日渐明晰,心境越来越平和,对人和事也多了许多包容,内心格局不断舒展。27年间,他的作品入展全国及多地各类展览并获奖数十次,如同璀璨的星辰,在艺术的天空中闪耀着光芒。转型互联网新媒体后,他累计创作发表书法篆刻类短视频及图文资料2000余篇,全网累计阅读播放近5000万人次,获赞及评论300余万,开展在线直播或线下交流1000余场次。他的篆刻作品得到广大粉丝朋友们的赞赏,以及专家评委的认可,成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北京、湖南等地书法家协会会员,正在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目标奋勇迈进。

从1998年入京,到2005年创建潇湘墨雨轩;从2016年入展北京第十八届书法篆刻精品展,到2017年入展第二届韩国(国际)残疾人美术大赏;再到2024年加入中国楹联学会成为会员,入展第三届湖南篆刻艺术展,文创项目《聆自然之音,感四时之韵》——二十四节气与篆刻艺术结合的创意,获“2024创客北京”优秀项目奖。蒋志明在命运的坎坷中不屈不挠,在艺术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残志不残,有梦就去闯”的深刻内涵。

他的篆刻艺术,不仅融合了书法与雕刻的精髓,更承载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蒋志明表示,“将继续以篆为刃,在艺术的江湖中挥洒汗水,书写更美的篇章,让那璀璨的艺术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

责编:刘琼

一审:刘琼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