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指尖到心尖的故事|三年未断的祝福:一场与 “白肺” 缠斗的生死情谊

  大众卫生报   2025-08-18 11:26:09

罗嗲,是疫情肆虐那一年我主管的一位病人,是我成功救治的一例“白肺”患者,也是我记录下的一份死亡病历。

关于罗嗲的点点滴滴,即使已过去三年,回忆起来依然清晰如昨。当年他因“白肺”转入我科时,病情已极度危重——复杂的心肺基础疾病、八十多岁的高龄,再叠加这场致命风暴……作为一名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我深知这意味着什么。罗嗲的一双儿女,已年过半百,清楚地记得他们在我面前声泪俱下:“张医生,只要能救回父亲,我们不惜一切代价!”尽管如此,每日的病情沟通,我依然只能反复强调:病情凶险,预后难料,人财两空的风险极高。

万幸,转机悄然出现。治疗约一周后,罗嗲的肺部影像开始改善,呼吸机支持参数逐步下调,感染指标也缓缓回落。又过了小半个月,竟奇迹般地成功脱机了!那一刻,心中的喜悦,绝不亚于他的家人。转回普通病房后,家属还时常与我分享罗嗲的康复点滴和复查的好消息。

偏偏此时,命运再露狰狞。或许根基孱弱,或许是病毒威力过于强大,转出仅一周,新的感染卷土重来,病情急转直下。最终,家属为了不留遗憾,决意转往省级医院放手一搏表示了支持——因为也就是那几日,科里另一位同期的“白肺”患者刚刚离世。

一个异常突然的日子,罗嗲的儿女紧急联系了我:老爷子情况急剧恶化,上级医院已无计可施,建议返回。当救护车呼啸着将罗嗲送回我们科室时,他的瞳孔已然散大,大动脉的搏动也触摸不到了……

时至今日,每逢过年过节,罗嗲的儿女都会不约而同给我发祝福短信,我发的朋友圈里也常能看到他们“张医生辛苦了”的暖心评论。每次看到那两个熟悉的头像,总是会莫名地热泪盈眶。我们平时几乎无甚交流,但这种联结,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医患关系,更像是一份历经生死考验的“战友情”。

如今,是我在重症医学科工作的第五个年头。数不清的危重病人从我手中经过,也见识了形形色色的家属,看尽了生离死别与人情冷暖。但时至今日,面对一些生命的逝去,我还是会心有触动。当监护室的大门打开,当病床被缓缓推出,门外的家属跪地……那一刻的悲恸,依然会让我喉头哽咽,眼角湿润。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而我想说,有时,我们不只是去治疗病人;在那些并肩与死神搏斗的日子里,他们,也在深深治愈着我们。

宁乡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 张雅琴

责编:洪学智

一审:洪学智 实习编辑:李开欣

二审:陈艳阳

三审:谢峰

来源:大众卫生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