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指尖到心尖的故事|孤村守灯人:一位村医与他的留守老人们

  大众卫生报·客户端   2025-08-17 16:41:32

随着青壮年如潮水般涌向城市,留下的是日渐凋零的村庄和越来越多的白发身影——留守老人。

他们守着祖屋、守着田地,也守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而在这些老人身边,常常还有另一群坚守的身影,他们背着药箱,走村串户,是守护老人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村医,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2020年,我在医学院乡村医生本土化培养毕业后,考取了乡村医师资格证、助理医师资格证,在湖南省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锦和镇岩口山村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从自身发展和农村医疗实际出发,我认真钻研业务,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快速提高。

2024年我主动申请到条件更艰苦,人口分布更加稀疏的柑子园村工作,离家十几公里。这里群山环抱,那条巡诊的路,弯弯绕绕、坑坑洼洼的。一下雨,全是泥,那些陡坡滑得摩托车都使不上劲儿,光在原地打转,但风雨从来都挡不住我。

一天我正骑着车,突然就下起暴雨了。车轮在湿乎乎的坡道上“滋溜”一下打滑,我连人带车“扑通”一声就摔旁边泥坑里了。我咬着牙,从泥里爬起来,手腕疼得要命,一看都流血了。我也没多想,扯了块纱布随便缠了缠,一边缠一边还想着:“张伯还等着我送降压药呢,可不能耽误了。”雨越下越大,冷风一吹,我浑身直打哆嗦,手腕上的血把纱布都浸透了。回到家后已经晚上八点多了,孩子们看到我狼狈不堪的样子,被吓得哭了。

就这样,五年来,我风雨无阻。摩托车载着我天天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奔跑,早就破得不成样子,就像一个累得精疲力竭的老伙计,最后彻底报废,只能换一辆了。

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打工了,因此,我的角色远不止于医生更像是他们的“家人”,部分老人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但又爱好喝酒,需要多次苦口婆心地劝说。我还要仔细记录他们的血压、用药等情况,并叮嘱饮食和生活细节。老人记忆力不好,需要我多次上门巡诊、指导。

有一次,我在整理村民健康档案时,突然注意到了田爷爷频繁的住院记录。上门随访后眼前的景象让我心头一沉:他躺在床上,呼吸急促,面色蜡黄,地上还散落着止咳药的包装。经过仔细询问病史、查看过往病历、进行基础检查后,我意识到:田爷爷是贫血合并免疫力低下导致的反复感染。我根据他个人的情况,予以了精细的调理,并且多次登门回访。令人欣喜的是,田爷爷因肺部感染住院的次数下降,从之前每年住院要3—5次,到接受我系统调理后的近一年里,仅因一次轻微感染短暂住院,且恢复迅速。

近日随访,我为村民量血压、开药,忙活了一上午,汗水浸透了白大褂。接下来,我午饭没有吃,又去拜访了田爷爷,发现他的脸上重现了久违的红润,他拉着我的手激动不已:“谢谢你救了我!”

没有编制的我,微薄的诊费甚至难以维持全家六口人的生计。前几年,妻子远赴他乡打工,过年才能回家。照顾孩子的重任也只能留给年迈的父母。曾经有一个晚上,寒风呼啸,天空飘起了雪花,孩子们正伏在灯下写作业,想要我辅导,可手机骤然响起,是村民的急切求助,我只好冒着风雪出门了。待深夜归家,只看见孩子熟睡中犹带泪痕的脸庞,桌角一张小纸片上歪歪扭扭写着:“爸爸,明天家长会,老师说一定要来。”我默立良久,胸口如堵了块沉甸甸的石头,惭愧极了,只能给老师打电话请假……

怀揣医者梦想,立志为基层医疗贡献力量的我,2024年获得了“麻阳苗族自治县最美乡村医生”称号。我当初选择坚守基层的初心依旧,今后我会继续把本职工作做好,让村民更好地享受到国家公共卫生服务带来的好处,为村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成为村民信赖的“健康守门人”!

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锦和镇柑子园村乡村医生 滕朋

责编:袁小玉

一审:实习编辑:曹诗楠 编辑:袁小玉

二审:梁湘茂

三审:谢峰

来源:大众卫生报·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