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发布微信公众号丨城陵矶有一座曾存在2000余年的“故城”?

  岳阳发布   2025-08-17 11:37:58

浅谈“江之右岸有城陵山,山有故城”

□汤华魁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载:“江之右岸有城陵山,山有故城。”依此说,凡研究城陵矶或城陵矶港口的史者大多认为,在城陵矶有座“城陵山”,在“城陵山”下有一座曾存在2000余年的“故城”。或更有甚者根据清同治年间《临湘县志》“商之大彭故城在城陵矶”的记载,将《水经注》记载的故城提升为“大彭故城”。此说较之《水经注》,其城更大,历史更长,甚至揣测其“大彭故城”的存在可能有4000余年。

以上关于“城陵山”和“故城”的两种说法尽管各有书本根据,但却没有提供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说明“城陵山”和“故城”的本来面目。

笔者认为,无论何种说法,都不应脱离城陵矶区域内的原始自然条件、原始地形地貌、原始居民居住状况、原始建筑和道路等,而单纯地用主观意识去揣测,或毫无根据地去杜撰博人眼球的空中楼阁,这对历史研究毫无意义。

因此,笔者在编撰整理《城陵矶港口史》的同时,根据城陵矶地区原始风貌、实际状况和历史变迁,对如何理解“城陵山”和“故城”提出如下探讨。

城陵矶区域地图。图1

城陵矶区域内的地形地貌

城陵矶北起城陵矶矶头、南至桂花园,西起洞庭湖岸、东至岳纸铁路,其中主要包括城陵矶港、城陵矶粮库和城陵矶老街约1.2平方公里。

据资料介绍,城陵矶地层属于板溪群浅变质岩基底,处于湘江古断裂带上,属丘陵地带。

城陵矶区域西临洞庭湖水,北临长江,在东北董家屋场处,有莲花塘阻隔,东面丘陵连绵,而南面则是一片湖汊,其中包括翟家湖、吉家湖和毛家堰湖。在1970年—1971年冬季修筑城陵矶至七里山大堤前,每到夏季,位于城陵矶南偏东2公里范围的轴承厂、储运站、冷库、棉花仓库等都会因涨水临近湖边。直到现在,离城陵矶2公里远的村庄还保留了原来临水时期的名称——滨湖村,可见当时夏季湖汊面积之大。大堤修筑后,湖汊才与外湖断开,除原有的翟家湖外,还形成了面积较大的吉家湖。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大堤加固、工业建设、煤灰池占用以及吹填等,原有的大片湖汊、河滩和湖泊已部分消失。如果扩大至东面的芭蕉湖,古时的城陵矶区域基本就处于山环水绕、丘陵连绵、荒山野岭的原始状态。整个城陵矶区域均是连绵起伏的山包和湖泊。

城陵矶金铺岭(1995年山头被推平)。图2

即使是原城陵矶上街和下街以东的区域,虽然民居连片,却也忽高忽低,以至许多民居不得不依山而建,随洼而居。岳州关成立时修筑的两县分界围墙也是建在一处山岗上。查看城陵矶地图更可见一斑。如:城陵矶港范围的金铺岭(见图2)、红山头、桃树林以及三座洋关所在的三座山包等;光明村范围的漆家垄(见图4)、邹家冲、巴东坡等;还有处于城陵矶东北的莲花塘和南面的翟家湖。通过以上老地名可以看出,1.2平方公里的地方,不是高地,便是塘洼,几乎受湖水包围的城陵矶,加上连绵不断的丘陵山岗,根本找不出一块适合建设“故城”的平地。而在城陵矶老街——上街和下街以西的横街和堤街,因沿湖没有砌筑驳岸和堤坝,所以实际上处在自然河滩延伸的上部,也属于夏浦(夏天的水滨)之地。以致此地居民每逢洪水季节,便不得不搬家避险。偶遇特大洪水,上街和下街以东全镇也被淹没(见图3)。

由此可知,因地形地貌的缘故,城陵矶的先民确实是找不到更好的建房之地,才不得已选择居住在这年年淹水、岁岁搬家的担惊受怕、颠沛流离之处。

昔日洪水期间,城陵矶居民搬家避险。图3

城陵矶老街——上街与下街以东夏浦之地的民居,直到经历了1996年和1998年的特大洪灾,国家下拨“水毁资金”后,才得以搬迁,安居乐业。随着2020年左右几年的沿湖油路、高架桥及驳岸的建设,昔日的夏浦之地已彻底告别无情水患,被改造成了绿地。

于是,笔者不禁要问:如果城陵矶有适合建设“故城”或“大彭城”的地域,我们的先民会选择居住在这夏浦之地?如果城陵矶曾经存在“故城”或“大彭城”,又为什么仅偏偏保留了夏浦之地的民居?

因此,在古代城陵矶这占地不到0.1平方公里的方寸之地,不但没有适合建设“故城”的地方,有限的民居也根本构成不了“故城”或“大彭故城”(见图1)。

城陵矶漆家垄(光明村红旗组)。图4

有人说由于历史变迁,战火不断,以致原“大彭故城”早已消失。这种揣测也无任何根据:1954年城陵矶粮库和1965年城陵矶港的建设,推平了无数山岗,平整出了大量库场用地,除了漫山遍野的坟茔山包,也从来未曾发现任何“故城”的遗迹。此区域内现在也还遗留了很多坡垄沟壑,如与莲花塘毗邻的漆家垄,山体基本保持原貌,随着自来水的改善,垄上陆续建有少量民居,也从来未发现任何建筑遗迹。即使把区域东面扩大至2公里外的芭蕉湖,其地形地貌也与以上区域无异,也从未见任何故城遗迹。

如何理解“城陵山”和“故城”

“城陵”是古时城陵矶区域的地名,而“城陵山”则必然是指位于城陵的山。但到底是指一座山,还是一片山?前面已经解读,城陵矶区域内均是高约10多米的丘陵山包,没有一座突出、占地较大的山,更没有一座“山有故城”的大山。如果非要从字面理解,认定“城陵山”是指一座山,那也只能指城陵矶矶头之山,即红山头,但此山实际上只是高约10米,直径不到20米的一个小土包(见图5),此土包如何能承载“故城”?很显然“城陵山”的“山”不是指一座山,而是指城陵矶区域内的丘陵山包。

城陵矶矶头及山包(AI还原)。图5

清康熙二十四年《临湘县志》“山川”篇载:“城陵矶山,县西南45里,上为古彭城。”此记载比《水经注》所载改了几个字,将“城陵山”改为了“城陵矶山”,将“山有故城”改成了“上为古彭城”。如按此记载,“城陵矶山”显然只能指城陵矶上之山。那么“上为古彭城”之说便更有些令人费解了。

在现代许多关于“城陵山”和“故城”的论述中,经常见到有“山上”或者“山下”之说,大抵也来源于“上为古彭城”之说。显然,这种论述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连能够承载“故城”的“山”都没有,又怎么能说“山上”与“山下”?

由此,城陵矶区域因地理条件不允许,加上其他因素限制,无论是《水经注》中所称“故城”,还是《临湘县志》中所称“上为古彭城”,实际就是指比较集中的民居而已,并不是有一定建制架构的“城”。

另按古时“城”的本义,城邑四周有墙垣,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古时方寸之地的城陵矶区域仅存在集中的民居,加之四面有大小湖泊形成的天然屏障,也就根本没有必要修筑城墙进行保护。还有人小题大做,甚至把岳州关成立时在城陵矶修筑的临湘县与巴陵县100余米分界围墙和城门洞当成城墙实物,这是没有道理的。在当代城陵矶翻天覆地的建设中,从来也没发现古城墙的一砖一石,便是最好的例证。

因此,以上典籍中所谓“故城”和“古彭城”应该只是概念上的称谓罢了,后人根本没有必要夸大其词地去杜撰出一个来源于商代的巴陵“故城”。

对于典籍中的许多记载,尤其是对一些存在争议和矛盾的论述到底应该如何理解,本文不加妄断。不过,近期笔者在翻看某些古文典籍时,也遇到有些使人不解甚至迷茫的记述。在此列举一二,也许有助于释疑解惑。如在《幼学琼林》中记载有:“饶州之鄱阳,岳州之青草,润州之丹阳,鄂州之洞庭,苏州之太湖,此为天下之五湖。”这种描述和记载在现代人看来,是否有些令人啼笑皆非?还有其他历代典籍中,关于洞庭湖的称呼也多种多样,今人也无法理解。如:《尚书·禹贡》称其为“九江”,《书经》《周礼》《尔雅》等古籍则称之为“云梦”。到了《战国策》和《史记》时期,它又被称为“五渚”。而《尔雅注》《汉书》等则称其为“巴丘湖”。唐代时,洞庭湖有时又被称为“太湖”。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古代典籍中存在许多令人费解的东西,就是在我们最熟悉的《岳阳楼记》中也有“南极潇湘,北通巫峡”之说,如果不考虑微观因素,都按宏观因素理解,范老夫子的“北通巫峡”便有些说不通了。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只能客观地理解典籍记叙,千万不能盲目接受或利用,也没有必要夸大其词、以讹传讹。因为这不仅有害于研究本身,且不利于探求历史真相。

参考资料与说明:1.《城陵矶港史》1992年版。2.百度百科《幼学琼林》洞庭湖篇。3.图1、3、5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其余为笔者拍摄制作。

责编:徐凯琦

一审:胡泽汇

二审:彭彭

三审:赵雨杉

来源:岳阳发布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