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株侠微信公众号丨铁血茶陵:湘东烽火中的不屈脊梁

  株洲日报   2025-08-17 10:13:45

茶陵城关七总街旧址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80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是3500万中国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是正义对邪恶的最终审判。

湘东一隅的茶陵,也在这场席卷全球的战争中,留下了自己深刻的烙印。它并非孤悬于历史之外的桃花源,而是整个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缩影,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上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944年夏,日军入侵茶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据相关史料记载,在日军入侵茶陵期间,全县共有9440名同胞被残忍杀害,17011人受伤,无数房屋被毁,经济损失惨重。

然而,苦难没有压垮英雄的茶陵人民,暴行反而激起了更坚决的抗争。面对强敌,茶陵军民同仇敌忾,无论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四军的正面阻击,还是地方抗日武装与普通民众的自发抵抗,都展现了不屈的民族气节。他们的抗争,有力地牵制和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为整个抗战大局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们特别刊发《铁血茶陵:湘东烽火中的不屈脊梁》一文,旨在通过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记述,重温那段悲壮而光荣的历史。文章将带我们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去感受日军入侵给茶陵带来的创伤,更去铭记茶陵军民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天,回望茶陵的抗战史,我们更能深刻地理解:和平来之不易,吾辈当倍加珍惜。

1944年夏,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魔爪伸向茶陵,在这片和平的土地上制造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犯下这滔天罪行的,是侵华日军第二十七师团步兵第三联队(又称松山联队)二神部队及福海部队。这些部队装备精良,下辖数个大队、中队,并配有炮兵与骑兵。他们所到之处,烧杀淫掠,庐舍尽毁,昔日安宁的家园变为血腥的人间地狱。据战后史料《湘灾实录》(1945年12月)与《抗日战争时期株洲所辖各县损失情况表》(1985年12月)记载,在那段黑暗时期,茶陵县死亡人数高达9440人,另有36100人伤残或受害。按当时货币计算,公私财产直接与间接损失更是高达1264亿4576万余元。

血泪深仇

首善镇(今云阳街道)前农社区的芫上村,原有200多户,1200多人。这里先后被日寇屠杀和逃难死亡的竟高达897人,其中47户被杀绝。如今,村里的“三塘、一坳、一沙滩”依然矗立着纪念碑,无声地控诉着侵略者犯下的三次大屠杀罪行。

1944年农历七月十一,日寇借口一名日本兵在芫上城墙下死亡,丢失了枪马,闯入附近的龙家湖,见人就抓。他们将抓来的百姓反绑双手,用长绳串起,牵至洣江河边,用枪托将人一个个打入河中,再以机枪扫射,江水为之染红。紧接着,他们又在邻近的毛里甲搜捕了37名无辜百姓,施以同样的毒手。

当天下午,日寇又扑向村中的上头园里,将未能逃脱的老弱妇孺悉数捆绑,用刺刀肆意捅刺,再将血肉模糊的躯体拖入水塘。一口一亩多宽的水塘,竟被上百具尸体填满。这口水塘,后来被村民们称为“血泪一塘”

次日,一些在外避难的村民听闻惨案,冒险潜回村中探望。临近中午,日寇突然包围了毛里甲屋场,三十多名村民被驱赶到塘边,惨遭刺杀后被推入水中。这口塘,后被称作“血泪三塘”。当天下午,日寇又闯入下头园里,将整个屋场包围,搜捕出的男女老幼无一幸免,全部被赶到沙滩上用机枪射杀。这片沙滩,从此被称为“民族仇恨滩”

仅仅两日,芫上村方圆数里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三四天后,幸存的村民强忍悲愤,回村收殓亲人的遗骨。不料,嗜杀成性的日寇再次冲入上头园,将64名村民集体屠杀,尸体尽数抛入另一口水塘。这口塘,便是“血泪二塘”

芫上村的惨剧,仅是日寇侵占茶陵八个月的时间里无数暴行的缩影。日军铁蹄所至,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妄图以“三光”政策征服茶陵人民。然而,血海深仇,深深地植根于茶陵人民的心坎上。英勇的茶陵儿女,面对侵略者的残暴,以不屈与抗争作出了最响亮的回答!

铮铮铁骨

日军侵华,惯用“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毒计。他们踏上茶陵的土地,便妄图扶植“维持会”“县政府”等伪政权。然而,富有革命传统与民族气节的茶陵人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无一人附逆出任伪职。

二总街有个叫黄子朝的裱画匠,日寇见他有副“斯文”相,也探知他略通文墨,便诱哄他当茶陵“县长”,并发给他一颗“县印”,威胁他“不要丢了,丢了是要杀头的”。黄子朝被迫接了“县印”,但并没有筹组班底,而是把“县印”挂在裤腰带上,伪装成恭顺而又谨慎的样子。第三天,他便趁机溜出县城,把“县印”甩掉,逃进深山去了。

随后,日寇又抓来二总街上的尹骏发鞭炮店老板尹菊生,逼他发放“良民证”,筹建“维持会”。尹菊生虚与委蛇,发了少量“良民证”后,也瞅准机会逃之夭夭。

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侵略者始终未能找到一个甘心出卖民族的汉奸,也未能找到一个真正的顺民。

全民皆兵

自1944年7月10日县城沦陷后,茶陵的主要交通线便被日军控制。东北起湘赣边境界化陇,西南至攸县、安仁约200华里的公路两侧十至二十里纵深地带沦为敌占区。国民党茶陵县政府迁至西南距城五十华里的湖口墟,成立“茶陵县党政战斗指挥所”以适应战时。各乡镇公所亦将原有“任务兵”(约十至二十支枪)改称“XX乡抗日自卫队”。“战斗指挥所”按地域将各乡自卫队编为三个“抗日自卫大队”,指挥其开展抗日活动。同时,在茶陵、安仁、攸县至江西莲花的未沦陷边缘地带成立“湘赣边区战斗指挥部”,负责该区抗日武装斗争。

为保家卫国,广大乡村民众纷纷组织起自卫队、游击队。他们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大股敌人来袭则上山隐蔽,小股敌人则相机伏击;对零星掉队之敌,则实施“截尾巴”“捡田螺”(即歼灭单个敌人)的办法对付之。

当年,驻守茶陵的抗日主力部队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四军下辖的一五O师一六一师一六二师三个师。地方自卫武装在力所能及打击敌人的同时,积极配合主力部队,承担起侦察、带路、运输、抬伤员、筹集补给等任务。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茶陵军民同仇敌忾,谱写了一曲保家卫国的壮丽诗篇。

智勇歼敌

日寇松山联队的指挥部,原先设在洣江书院内。书院临街前排六间宽敞教室均驻有日军,其骄横轻敌,视若无人之地,岗哨常空,士兵睡觉亦常不随身带枪。自卫队摸清情况后,周密部署,在一个深夜展开突袭。趁着日军正在熟睡之际,他们向日军宿舍的窗内投进数枚手榴弹。轰然巨响中,睡梦中的日军被炸得血肉横飞。翌年县城光复,省立二中迁回,打扫校舍时,教室内仍残留着日军的尸骨。

吃了大亏的日军指挥部,急忙迁往八总街的一处民房,并加强了戒备。但不久,又被一支从老虎山偷渡过河的自卫队摸走了部分枪支弹药。惊魂未定的日寇再次搬迁,躲进城内小西门的一户罗姓民宅。然而,勇敢机智的自卫队员们为了打击敌人、武装自己,依然冒险进城,伺机夺取敌人的武器、马匹和物资。他们甚至配合一六一师的一支敢死队,从下瑶渡水夜袭县城,放火烧了三总桥上的“恢公亭”,向敌人示威。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松山联队指挥部”终日提心吊胆,最后不得不撤离县城,搬到对岸的老虎山扎营。

当时,全县各地的农民自发杀敌夺枪的事迹层出不穷:贝江乡农民刘则良用扦担打死一个日本兵,抢了他的枪支,下山之后,便与贝江乡的肖志圣合作,组成自卫队;腰陂乡的农民刘四苟、刘石苟等用锄头击杀一名正在抢东西的日本兵;清水乡下清村农民刘春元,徒手跟一个日本兵搏斗,不仅打死了这个入侵者,还夺了他的枪支;火田乡麻芙村十多位农民,先后机智地打死过十多个日本兵,并夺取了枪支……这些英勇事迹,极大地鼓舞了民众,壮大了抗敌力量。

挫敌“养战”

茶陵人民在抗击日寇的同时,还猛烈地打击其抢粮的罪恶行径,以粉碎敌人“以战养战”的阴谋计划。日寇入侵之初,民众即实行“坚壁清野”。敌至之处,人畜皆空,食物尽藏深山或埋于地下,田间粮食亦趁夜抢收。但敌人仍不死心,频繁下乡抢掠。正如1985年日本第二次访华团成员之一的长泽浩回忆:“茶陵是我们联队曾经激烈战斗过的地方。当时粮食供应不足,几乎全靠对当地征收,给地方居民造成极大的灾难。”

群众与驻军、自卫队紧密配合,武装掩护抢收,并伺机打击抢粮的敌人。各村每日派人在高处放哨,一旦发现敌情,立刻报警。在离城十里的头铺与二铺之间,守军四四八团谢伯鸾部利用有利地形,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以一个营的兵力埋伏于公路两侧山坡的灌木丛中,上午十时许,日寇抢粮队进入凹地伏击圈,顿时四面枪响,日军抱头鼠窜。激战数小时,日军遗尸累累,仓皇溃逃。

潞水乡农芫村猎户温铁来,擅长装设地铳、炸药猎虎。一日,发现日寇抢粮队扑向农芫,他立即通知村民转移上山,随即在村口要道布设三支地铳及十余颗触发性土炸弹,然后隐蔽。不久,“轰”“轰”巨响接连传来。日军先触地铳,复踩炸弹,惨叫声中胡乱放枪,既未抓到一人,也未抢到一粒粮,只得抬着两具尸体、架着五个伤兵狼狈撤退。

日寇连遭惩罚,晕头转向。大股出动遭痛击,小股出动被伏击,白天外出肆虐,晚上总有人失踪。最终被迫以一个中队兵力“驻扎洪山庙并云阳山周围山头,分设哨位,日夜警戒”,并在该地建立兵站,依靠马队从攸县渌田运粮补给。

断敌交通

茶(陵)攸(县)公路是日军在茶陵的主要补给线。为了切断这条生命线,当地军民对公路进行了彻底破坏,沿线布满了伪装的深坑陷阱,上覆木料、柴草、黄泥,几可乱真。日军运输卡车颠簸行驶,一旦陷入深坑,便难以脱身。黄沙铺附近驻有日军一个中队,专司维护此段“公路”。附近山坳驻有抗日别动队,队员乔装小贩,刺探敌情。获悉一批物资将从攸县运来,便选定两头高、中间低的泉水塘设伏。中午时分,数十辆满载物资的日军军车驶入伏击圈,居高临下的弹雨骤然倾泻,敌车进退维谷,纷纷翻覆。待援军赶到,别动队已携部分可用物资胜利撤离。

公路被彻底破坏了,汽车往来受阻。困守茶陵各驻点的日本侵略者,只得依靠骡马运输、调拨物资。9月的一天,一支十余人的日军骡马队驮运物资行至玉峰乡南冲婆婆坳时,遭乡公所谭报华等组织的自卫队截击,数匹骡马被击毙。日寇仓皇逃命,遗弃驮货。自卫队员打开驮包,尽为药品、白糖,欣喜携归。

小股敌寇的交通往来,处处受挫,大股敌寇在县境内的军事运动也无一不遭到军民配合的痛击。如龟缩在东山坝羊岭阵地之敌,妄想沿云阳山麓四十八垅一线打通向安仁的通道,结果遭到驻军一五O师四四八团谢伯鸾部迎头堵击,在四十八垅的每一道山沟里,都留下了日寇的尸体。日寇残部走到吴家寨下,又被李友梧、谭笑俊所率领的游击队“截尾巴”“捡田螺”。8月中旬,日寇两千余人和一个炮兵中队向马伏江运动,企图向酃县(今炎陵县)方面推进,又被一六一师的四八一团胡峦部和一五〇师四四八团谢伯鸾部,分别挡在狗仔岭、连溪山下和八角寨等地,先后给予阻击。狗仔岭一役,有国民党的空军助战,炸死日军许多马匹;连溪山的鏖战,拼搏两昼夜,杀得日寇尸横遍野,狼狈而逃;八角寨的争夺战,胡峦部从洮水追至严塘,终将残敌撵入江西。10月初,日寇又绕过舲舫阵地,直抵东洲渡口,企图进逼湖口腹地,进而攻向酃县。湖口乃第四十四军军部及茶陵县政府各机关驻地,也是酃县的屏障。守卫东洲渡口对岸的第一六二师顽强阻击,猛烈炮火下,日军伤亡惨重,损失军马六七十匹,大败而逃,其攻占湖口、进犯酃县之野心终告破灭。

自日军侵占茶陵以来,茶陵军民密切配合,灵活作战:敌大来则大打,敌小来则小打;敌行则扰,敌驻则袭;昼夜不息,将日寇的嚣张气焰彻底打落。日寇侵茶历时八个月,随着侵略战争即将全面惨败的形势,最后不得不退出县城,收缩占领区,将残余兵力龟缩于茶(陵)、攸(县)、安(仁)边界地带苟延残喘。此后数月,敌前沿阵地虽与我守军隔山对峙,却始终不敢越雷池一步。

茶陵军民以血肉之躯予侵略者以沉重打击,用铁的事实宣告:茶陵人民不可侮!中华民族不可侮!

责编:徐凯琦

一审:胡泽汇

二审:彭彭

三审:赵雨杉

来源:株洲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