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的回望|种下一棵科研的“树”

  大众卫生报   2025-08-17 08:33:09

1988年3月12日,植树节。这一天对我有着特殊的意义——我的第一项科研成果《实时超声显像诊断阑尾炎的实验和临床研究》顺利通过湖北省原卫生厅鉴定,专家给予“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评价。那是我人生科研的第一棵“树”。

(1988年,作者第一次参加科研成果鉴定会)

1986年,我刚参加工作不久,还只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阑尾炎的误诊率较高,常常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损伤。于是我萌生了一个念头:能否借助B超,提高阑尾炎的诊断准确率?

那时,我所在的医院刚刚组建,各项条件十分简陋。为了获得实验数据,我们自行购买兔子,模拟阑尾炎模型,开展连续24小时的B超观察,记录炎症不同阶段的超声表现。随后我们将研究转向临床,但由于医院患者较少,我便经常通宵守在急诊室,等待患者到来,与B超医生一同分析影像、术前定位、术中验证,用“守株待兔”的方式,一点一滴积累数据。

记得有一次,一位患者被误诊为胃穿孔,主刀医生让我从上腹部切口手术。我坚持认为这是阑尾炎,定位在右下腹。在得到许可后,我按照自己判断的位置切口,果然发现阑尾已穿孔,并成功手术。事后,这位上级医生对我竖起了大拇指。类似的事情让我更加坚定科研的信心。

但科研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些专家觉得这个课题太“小”,甚至嗤之以鼻,让我一度陷入怀疑与灰心之中。幸运的是,著名外科专家夏穗生教授认真听完我的研究后,表示肯定。他的一句话:“你这个研究是有意义的”,让当时几乎要放弃的我重新燃起了希望。

1988年3月12日,成果鉴定会在武钢四招召开。专家们肯定道:“这是由年轻医生完成的课题,我们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听到这句话,我的眼泪夺眶而出。过去一年多的艰辛、委屈和孤独,在那一刻终于有了回应。

那一年,我以院为家,白天工作、晚上查资料、做实验,还要面对方方面面的压力。偏偏这一年,女儿出生。我没有时间陪伴,连打预防针都是让弟弟带着去,结果医务人员把叔叔误认成了爸爸。工作与家庭的天平,那个时候我几乎只能倾向于前者。

谁也没想到,一个基层小医生、研究一个常见病,竟能做出这样一个“大课题”。这项成果不仅被各类媒体报道,还举办了全国性的学习班,我这个不到三十岁的“小毛孩”成了授课主讲人之一。最终,这项研究获得了卫生部和湖北省的科研奖励。

很多人说,临床医生没时间搞科研,科研高深又神秘。但我想说,其实科研就是临床工作的延续,是从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四十多年来,我完成了三项科研成果,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其中一些发表在SCI和中华系列杂志。科研之路,我的体会有四:

一、处处留心皆学问

临床上充满了值得探索的问题。刚工作时,我负责一位直肠癌术后的患者,发现他还是一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我查阅大量资料,确认两者的潜在关系,写成了论文发表。这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从现象中寻找本质、从细节中发现规律,是科研的起点。医生要培养科研的眼光,日常多留心,才能有所发现。

二、打破砂锅问到底

我实习时,曾遇到一位全身疼痛、肋骨骨折、颈部包块的患者,主治医生否定了多种可能,但我始终觉得线索集中在颈部。我大胆提出怀疑是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查阅资料后进行检查,最终诊断为甲状旁腺癌。实习生能查出少见病,这种经历让我明白,科研的第一步,是不放过每一个“为什么”。

三、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研不是拼凑,也不能投机取巧。我发表的每篇论文、每一个课题,数据都由我亲自记录和分析。有的医生一夜能写出一篇综述,但如果没有亲身经历,文章也只是空壳。我没有助手,没有研究生,动物购买、饲养,都是亲力亲为。严谨,是科研的根本。

四、要有扎实的医学功底

临床科研的基础,是技术,是对医学本身的理解。我发现很多腹部手术后患者切口愈合差,便开展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最终证明电刀可能影响愈合,完成相关研究并发表于SCI。这也印证了一个道理:基本功越扎实,科研才越有根基。

四十年过去,我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英俊少年”,但那棵科研的“树”,如今已经枝繁叶茂,成为教科书中的标准内容,成为医院诊疗的常规项目。

如今,我又种下了新的树苗——正在努力创建“安宁疗护中心”。虽已退休,但我愿再为医院贡献力量,真正实现“六十而立”。

希望未来,有更多年轻医生在这片沃土上,种下自己的科研树。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也愿中国的临床科研之林更加郁郁葱葱。

南京和怡韩府山安宁疗护中心医学顾问主任医师 纪光伟

责编:袁小玉

一审:袁小玉

二审:梁湘茂

三审:谢峰

来源:大众卫生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