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益虎 杨文妤 长沙晚报网 2025-08-16 15:11:24
没有喧天的锣鼓,没有铺张的宴席,取而代之的是学子们戴红花、过龙门,向父母行一个庄重的敬茶礼表达感恩;没有高昂的礼金,没有繁琐的人情往来,取而代之的是街道与社区贴心赠送的“文明升学礼包”和学长学姐的真诚分享。
8月15日,梅溪湖街道润龙社区的长郡梅溪湖中学体育馆内,由市文明办、湘江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湘江新区宣传工作部联合梅溪湖街道,为金榜题名的学子举行了集体“文明升学礼”,“准大学生”与家长携手穿越象征人生新起点的“龙门”,郑重签下《谢绝升学宴请,共树文明新风》倡议书。
事实上,自2018年起,梅溪湖街道润龙社区就持续用集体升学礼取代大操大办,如今活动已持续举办至第七届。
破局 从“人情债”到“仪式感”
为何要七年持续办这样一场集体升学礼?时间拨回2014年底,随着长沙梅溪湖片区的城市建设加速,由原梅溪湖、天顶、西湖3个街道8个村约3000户拆迁安置村民组成的润龙社区成立。作为拆迁安置形成的新社区,居民对社区缺乏归属感与认同感。
农民“洗脚上岸”易,思想“进城上楼”难。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攀比成风,探索文明节俭的城市新风尚迫在眉睫。
在走访中,街道社区干部发现村民对“谁家孩子考上大学”的集体荣誉感从未消退。于是,街道和社区敏锐地抓住居民最关切的教育问题作为突破口,筹备集体升学礼。
“不摆酒怎么显诚意?”“磕头不是封建糟粕吗?”面对不绝于耳的质疑声,社区顶住压力设计出三个环节:签订《承诺书》、学子行跪拜礼、企业赠实用礼包。
2018年,第一届文明升学礼应运而生,以集体仪式替代铺张宴请,用实际行动向陈规陋习说“不”。润龙社区党总支书记黄茜回忆道:“当时就有一位奶奶指着台上戴着大红花、走过红毯的孩子,激动地对她的小孙子说:‘以后你也要戴上大红花,考上好大学!奶奶要跟着你一起走龙门!’ 那一刻,那份‘我们家出状元了’的自豪感,不仅属于台上的家庭,更在台下每一个居民心中激荡。我们办这个活动,就是想传递这份荣耀,影响更多的人。”
几年来,街道和社区主办了7次集体文明升学礼,累计邀请辖区内200多名考上大学的“准大学生”代表和家长、老师欢聚一堂,真正实现了“仪式感”与“教育性”的统一。
蒋金璨是今年的“准大学生”。9月开学,她就将进入清华大学就读。在她看来,升学礼是传承优良家风学风的重要途径,不仅保留家人围坐灯火可亲之精华,还摒弃了攀比奢靡、铺张浪费等陋习,让青年在良好家风学风中涵养责任担当,成为社会文明的践行者。
进阶 红马甲“攻心计”
让思想“进城上楼”,梅溪湖街道的实践远不止于此。
盛夏八月,长沙图书馆润龙分馆图书馆活动室里,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谭馨怡在教一群社区学童练字。
三年前,谭馨怡还站在社区文明升学礼的舞台上,聆听学长的真诚分享。“当时学长对大学生活的建议,让我一下子对未来的规划清晰了很多。”正是这份启迪,让她决定在这个暑假回到润龙社区实习,协助2025年升学礼的组织举办。从活动参与者到活动组织者,她说:“感觉很奇妙!真的有一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传承感。”
越来越多像谭馨怡这样的居民,自觉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这种现象,在社区里早已蔚然成风。红白喜事在小区空地随意搭棚、摆设拱门,曾是润龙社区移风易俗路上的一块“硬骨头”。这些沿袭自农村的旧俗,既占用公共空间、制造噪声污染,又与城市文明风尚格格不入。
在街道指导下,该社区发动老党员、老村干部牵头组建一支“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红马甲”们深入社区各个角落,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的耐心劝导,这种带着“乡情温度”的疏导,极大地化解了抵触情绪,赢得了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在小区醒目位置安装了户外电子显示屏。有红白事办理需求的居民,只需到物业进行登记,相关信息便能以温馨、体面的方式在电子屏上全天候滚动播放。
几年实践下来,曾经占地碍眼的红白喜事塑料棚、拱门和刺耳的吹打声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电子屏上流淌的温情信息。志愿服务队也扩充至10支,累计注册志愿者达1100人。
“持续七年举办集体升学礼,通过简约不简单的仪式感,传递最纯粹、深沉、温暖的情感,就是我们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尚的坚守。”梅溪湖街道工委书记程勇说。“长沙市文明社区”“市移风易俗十佳社区”“市移风易俗十佳红白理事会”……这个农民安置社区近年来接连斩获多项荣誉,成为湖南湘江新区的文明标杆。
责编:陈佳
一审:封豪
二审:王晗
三审:刘永涛
来源:长沙晚报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