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健身别踩坑!避开这“十大误区”,科学锻炼更护健康

  大众卫生报·公众号   2025-08-16 09:41:27

随着健康意识提升,越来越多老年人加入“健身大军”,但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关节、肌肉、血管等都更 “脆弱”,若健身方式不当,反而可能受伤。今天就来聊聊老年人健身最常见的“十大健身误区”,帮大家“科学健身、少受伤”。

误区1:运动越 “卖力”,效果就越好?

很多老人觉得 “练得越狠,身体越棒”,比如每天健步走几万步、跳高强度广场舞等。但老年人心脏、关节功能下降,高强度运动易导致心率加快、血压波动,还可能拉伤肌肉、磨损关节(尤其是膝关节、髋关节)。

正确做法:选 “温和持久” 的运动,比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每次练30分钟左右,以 “微微出汗、不喘粗气、没有不适感” 为标准,感觉轻松能聊天,才是适合的强度。

误区2:每天练才叫“勤快”,停一天就“退步”?

有些老人坚持 “全年无休” 地健身,觉得 “一天不练就亏了”。但肌肉和关节在运动后需要修复:比如肌肉纤维轻微损伤后,休息时才能合成更强的纤维;关节软骨也需要时间 “恢复弹性”。过度训练会导致慢性疲劳,反而降低免疫力,还可能诱发肌腱炎、滑膜炎(关节肿胀、疼痛)。

正确做法:每周练4~5天即可,留1~2天让身体休息。比如周一到周五锻炼,周末歇一歇,给身体 “充电” 的时间。

误区3:广场舞动作越花哨,锻炼效果越好?

广场舞热闹又能活动,但很多老人喜欢选动作花哨的舞曲,比如深蹲(膝盖超过脚尖)、跳跃、快速转体。老年人关节软骨已经退化(就像 “轴承缺油”),深蹲和跳跃会让膝关节承受额外压力,容易加速软骨磨损;快速转体则可能扭到腰或颈椎(尤其有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的老人)。

正确做法:选动作缓慢、幅度小的舞曲,避开 “膝盖过度弯曲”“突然扭腰转头” 的动作。跳15分钟最好歇5分钟,别一口气跳1小时,给关节 “减负”。

误区4:天天“爬山/爬楼”能“壮膝盖”?

不少老人觉得 “爬楼、爬山能练腿劲,把膝盖练得更结实”。但其实,爬楼、爬山时,膝关节要承受比平地走路大3~5倍的体重压力,反复屈伸会让关节软骨不断摩擦,时间久了容易磨损变薄,诱发骨关节炎(膝盖疼、蹲起困难)。尤其下楼时,膝盖承受的压力比上楼更大,更伤关节。

正确做法:建议用“平地快走”代替爬山爬楼,既能练腿劲,又不伤膝盖。住高楼尽量坐电梯,尤其下楼别硬撑。

误区5:“倒走”能治腰突,走得越多越好?

“倒走能锻炼腰背肌,治腰椎间盘突出”的说法流传很广,倒走确实能激活腰背肌肉,但对老年人来说风险远大于好处:老年人平衡能力下降,倒走时视线看不到后方,容易踩空、绊倒,可能摔成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对老人来说很危险)。

正确做法:想练腰背肌,可在医师指导下试试“靠墙站”更安全(后背贴墙,头、肩膀、臀部、脚跟都贴紧墙面),每天站5~10分钟,既能放松腰背,又不容易摔倒。

误区6:晨练“越早越好”,天不亮就出门?

很多老人习惯凌晨5点就去公园锻炼,觉得“空气好、人少清净”。但是早晨气温低,老年人血管弹性差,遇冷容易收缩,易诱发血压骤升(尤其有高血压的老人);而且经过一夜睡眠,血糖偏低,空腹早起锻炼还可能头晕、心慌,甚至低血糖。

正确做法:建议等日出后(6~7 点)再锻炼,此时气温回升,空气也更流通。出门前喝杯温水、吃块饼干垫垫肚子,别空着肚子练。

误区7:“空腹锻炼”燃脂快,瘦得更明显?

有些老人为了“减肥”,早上不吃饭就去快走、跳操,还觉得 “空腹练完更轻松”。但其实,老年人肝糖原储备少(肝糖原是身体的 “应急能量”),空腹运动很容易让血糖降太低,出现心慌、手抖、出冷汗,严重的还会晕厥。

正确做法:建议锻炼前1小时吃点 “慢碳”(比如半块馒头、一小把坚果),练完半小时再吃正餐,既不影响消化,又能避免低血糖。

误区8:运动后立刻“急刹车”,停下来就坐?

有些老人刚跳完广场舞或快走结束,就直接坐下歇着了。但运动时血液集中在四肢和肌肉,突然停止运动,血液回流变慢,容易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出现头晕、乏力,甚至眼前发黑。

正确做法:建议运动后做“整理运动”:慢走5分钟,甩甩胳膊、踢踢腿,再揉揉大腿、小腿肌肉,帮助血液从四肢流回心脏,让身体慢慢 “降温”。

误区9:盲目学“网红”,别人练啥我练啥?

有些老人刷到年轻人练“平板支撑、臀桥、拉伸劈叉”,觉得 “能练核心,我也试试”。殊不知平板支撑对腰腹力量要求很高,老年人核心肌肉弱,很容易 “塌腰”,反而伤腰椎;劈叉更可能拉伤大腿韧带。

正确做法:建议选 “老人专属” 运动,比如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须单举”)、太极云手。这些动作缓慢,强调 “意守气行”(配合呼吸),既能活动全身,又不会给关节、肌肉太大压力。

误区10:运动受伤“忍忍就好”?

扭了腰、膝盖疼,很多老人觉得 “小问题,贴贴膏药、揉揉就好了”。但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度下降,有时明明是骨折、韧带撕裂,却只感觉 “轻微疼”,硬扛可能让损伤加重(比如骨折错位更严重)。

正确做法:运动时受伤,立刻停止运动,别再活动。如果疼得厉害、肿胀、活动受限,赶紧去医院检查(比如拍 X 光、做超声),明确损伤程度再处理,别自己盲目揉按或贴膏药。

老年人健身,核心是 “安全第一、适度适量”。避开这些坑,才能在锻炼中收获健康,而不是伤身。

来源:内容综合自扬子晚报

责编:王思贤

一审:王思贤

二审:陈艳阳

三审:田雄狮

来源:大众卫生报·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