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5-08-14 09:16:33
暑期,不仅是一年中旅游市场最为旺盛的时节,也正值全国各地“研学游”出行热潮。研学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行业乱象日益凸显。不少暑期研学旅行沦为“变相旅游”,学生反馈“只为打卡”,家长直言“看不到知识迁移效果”,游与学的割裂成为研学质量提升的最大障碍。
(据新华网)
研学游的核心在于“研”与“学”,它本该是行走的课堂,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实现知识内化、能力提升与精神成长的教育活动。然而现实中,一些研学游却背离了这一本质,演变为“打卡旅游”的过场——有家长花费数万元参与所谓“顶尖高校研学营”,最终发现行程不过是走马观花式地参观校园建筑;标榜“深入非遗”的项目,学生只草草体验了几分钟手工艺制作就匆忙转场。
这种“游而不学”的痛点,折射出当下研学旅行普遍存在的质量困境。原本旨在开阔视野与学习成长的深度体验之旅,何时竟成了一种价高质低的“溢价品”?
研学变味的背后,是多重角色共同催生的一场教育异化。商业机构在利益驱动下将研学教育异化为旅游项目,以“名校光环”“科学探索”等华丽标签包装行程,使“教育价值”沦为营销噱头。部分家长怀抱功利心态,在焦虑驱动下将研学视为“教育军备竞赛”的新赛道,追求可见的“成果”如名校地点打卡照片、活动证书等,以满足社交展示需求,这种心态也助长了机构的形式化之风。
更堪忧的是,这种“打卡式研学”,不仅浪费了时间与金钱,而且正在助长一种浅尝辄止的学习风气。当孩子习惯了“到此一游”的体验,其深度学习和探求的动力与能力可能被削弱。研学游若失去教育内核,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其称之为“课外研学游”,不如直截了当叫“高价旅行集邮”。
要让研学游回归教育本质,需多方合力。研学机构应摒弃浮夸包装,在高质、高量、低价上下功夫,设计有明确教育目标、深度体验的课程,让每一个景点都成为“活教材”。相关部门需规范研学市场,对虚假宣传、敷衍塞责的机构进行严惩。家长需调整心态,少一些对“可视成果”的执念,多一些对“过程体验”的关注。让孩子们在体验里收获,在探索中成长,这才是暑期研学应有的模样。
研学旅行的价值不在行程单与打卡照的厚度,而在心灵被触动的深度。唯有剥离“打卡”外壳,深耕育人本质,研学游才能真正成为滋养成长的“第二课堂”。
策划:黄维
摄制:龙力
主持:李欣鸽(实习)
撰稿:喻思恩(实习)
编辑:胡荧
支持单位:湖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理工大学
相关阅读:
教育观察室①|福耀科技大学为何成为高分考生新宠
教育观察室②|以爱与责任为笔,绘就乡村教育新画卷
教育观察室③|大学生上技师班,何以技能护航未来?
教育观察室④|起点何曾限远方
教育观察室⑤|残疾学生的力量需要被看见
教育观察室⑥|让违规补习班无处遁形
教育观察室⑦|“三年专硕”如何避免沦为“三年焦虑”
教育观察室⑧|“薪火”赴远山,沃土正青春
教育观察室⑨|“小手表”也需要“大监管”
教育观察室⑩丨AI赋能教育:在青春赛道上开辟未来疆域
责编:胡荧
一审:胡荧
二审:彭静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