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湖南】教建集团夏禹:双智融合,书写智能建造的“长沙答卷”

    2025-08-13 15:43:47

十年前,建筑业是拉动GDP快速增长的“火车头”,贡献了全国近7%的就业岗位。如今,这个曾生机勃勃的行业正步入深度调整期:2023年建筑业总产值增速降至5.9%,较2013年的16.1%缩水近三分之二;2024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与新开工面积双双下滑,直接导致超3000家建筑企业转型,市场寒意逼人。

但寒冬之下,总有先行者在探索突围之路。湖南教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教建集团”)正以智能化为利刃,劈开行业困局。这家成立于1996年的国有独资企业逆流而上,在智能建造领域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双智融合”数字化道路。它的现任掌舵人,正是从基层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党委书记、董事长夏禹。

从2010年入职教建集团,到如今掌舵集团发展,夏禹亲历了建筑业的起伏变迁,也见证了教建集团从一家区域企业成长为拥有国家一级建筑施工资质、业务覆盖全国多个省份的综合性集团。如今的教建集团,构建了涵盖建筑施工、房产开发、建筑设计等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连续通过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复审认定,获评长沙市智能建造示范施工企业。与此同时,教建集团投入专项资金深耕智能建造,将BIM技术、建筑机器人、数智工地平台等创新技术融入施工全流程,其承建的国欣·云境府项目东地块、西地块分别获评长沙市2023年度、2024年度智能建造观摩工地、长沙市智能建造示范项目,以“硬科技+软实力”双轮驱动,在行业寒冬探索出一条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十五年淬炼:从执行者到战略者

2010年,毕业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夏禹,怀揣热忱加入教建集团,成为一名见习安全员。他深入施工现场,仔细观察每一个施工环节,与一线工人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并积极探寻解决方案,展现出高度的责任感。

凭借钻研韧劲与综合能力,夏禹逐步晋升。在担任湖南省华景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长期间,他以精准的市场判断和果断的执行力,带领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决策智慧。

2019年,夏禹进入教建集团核心管理层。这一角色的转变,意味着他从具体业务的执行者蜕变为决策集团发展的战略者,需要站在行业变革的高度为企业发展谋篇布局。他洞察行业转型趋势,与团队一起积极推动公司全产业链布局;参与国企改革,优化管理流程与激励机制,为老牌国企注入新活力,提升了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024年,在历经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主持工作)等岗位的历练后,夏禹接任党委书记、董事长。这位从基层走来的掌舵人已在教建集团扎根15年,奋斗15年。15年里,从最初在项目现场逐点排查安全隐患,到如今带领团队布局智能建造,他的脚步始终没有离开过工地泥土;15年里,从土木工程专业的理论学习者,成长为手握高级工程师资质、深耕经营管理的行业专家,他将理论知识与项目实践深度融合,让技术思维与管理智慧相互赋能;15年里,从关注单一项目的质量安全,到推动集团完成全产业链布局,带领企业拿下“芙蓉奖”“省优质工程”等多项荣誉,他秉持实干精神,笃行不怠,亲身参与并见证了教建集团的成长壮大。

这份从一线积累的经验,让他在推动智能建造时始终带着“温度”——引入ALC墙板安装机器人,不仅将安装效率提升2倍,更让工人从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推广智能安全帽,通过脱帽预警、轨迹查询等功能为工人筑起“安全屏障”;搭建数智工地平台,大幅提升了安全隐患整改闭环率,用技术手段为一线作业人员撑起“保护伞”。

技术创新不是冷冰冰的机器替代,而是让工人更有尊严地工作,让建筑行业更高质量地发展。夏禹一直脚踏实地地践行这一理念。在教建集团,智能建造不仅停留在技术应用层面,更通过“双智融合”的数字化体系,让项目管理更高效,让施工环境更安全,让工人作业更轻松、更体面。

智建突围:用科技重塑建筑业基因

“传统建造对人工依赖程度极高,大量重体力、重复性工作不仅劳动强度大,还导致整体效率低下。”夏禹在交流中展现出对传统建造行业痛点的深刻洞察。以施工为例,传统人工测量一个房间垂直度、平整度等数据,2个人约需25~35分钟,耗时耗力。同时,管理效率也难以提升,各参建方和不同施工阶段间数据流通不畅,形成信息孤岛,导致决策缺乏有效数据支持。此外,传统建造安全风险大,工人常在高空、高危环境中作业,生命安全难以保障。相比之下,智能建造通过新技术应用,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2023年,教建集团积极响应长沙市智能建造试点工作部署,在原长沙市国资集团及现长沙市国控集团的大力支持下,总计投入3000万元专项资金,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智慧化升级。

“2023年去江苏考察智能建造,给我极大震撼。”夏禹至今记得当时看到的场景:机器人在工厂化生产线上精准拼装构件,管理人员通过数字平台实时监控千里之外的工地。对比自家工地仍在靠人工浇筑混凝土、安装ALC墙板,他意识到变革迫在眉睫:“再不改,我们就要被行业淘汰了!”

教建集团在引进智能装备的同时,进行系统性变革。夏禹用“五个轮子”比喻教建集团的智能建造战略。

第一个轮子是BIM技术应用。BIM技术用于技术方案优化、管线综合、专项深化设计和施工模拟等环节,实现设计和施工阶段各专业模型数据高效传递和共享。教建集团成立BIM中心,统筹BIM技术的发展和推进工作,并要求集团重点项目加大对BIM技术的应用。“以前图纸会审要开三天会,现在电脑自动碰撞检查,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夏禹介绍道。

第二个轮子是数字化平台。教建集团致力于构建建筑业施工总承包产业一体化数字生态体系,开发的数智管理平台作为项目“智慧大脑”,集成了人员管理、视频监控、质安管理、BIM应用、能源监测等多项信息系统,实现了施工现场生产和管理要素的全方位数据共享与协同,推进了精细化施工管理。在长沙国体实验学校项目中,安全员在手机端上传隐患,系统自动推送至整改责任人,闭环率从改革前的65%提升至98%。

第三个轮子是装配式部品部件的智能化生产。虽然没有自建工厂,但教建集团与三一筑工、远大住工、三能集成等装配式头部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打造智能建造新生态。长沙国体实验学校项目装配率达51.54%,叠合楼板、ALC墙板、预制楼梯等构件通过长沙市装配式管理平台实现全流程追溯。

第四个轮子是物联网设备。通过物联网设备自动采集现场数据,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长沙国体实验学校项目部署了50余台物联网设备:临边防护网监测系统在人员靠近时自动报警,塔吊安全监测系统实时预警超载风险,智能螺母松动预警系统对建筑结构中的关键螺母进行实时监测。“以前,安全员每天走2万步都看不完的隐患,现在系统自动报警。”项目经理指着屏幕上跳动的预警数据说。

第五个轮子是智能装备,如建筑机器人,在“危、繁、脏、重”施工环节推行人机协同施工作业,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施工方式,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改善了作业环境、提升了施工效率。

实战样本:智能建造的“长沙答卷”

走进长沙国体实验学校项目现场,最直观的感受是“安静”——没有传统工地的喧嚣,只有机器人作业的低鸣。在6#栋食堂兼风雨操场,实测实量机器人正在进行墙面平整度检测,测量数据精度控制在毫米级以内。实测实量机器人工作后,系统将自动统计垂直度、平整度、顶板极差等各项数据,自动统计不合格点等实测类别合格率,快速生成3D模型的实测结果。同时,测量结果自动上传至工程管理平台,便于对问题项及重点项目进行便捷的多次复验,真正实现了问题可视化及数据留痕。根据现场统计,2人采用传统工具测量一个房间约需25到35分钟,而实测实量机器人(1人辅助)仅需3~5分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BIM技术的价值不仅在设计阶段,更贯穿于施工全过程。在国体实验学校项目中,应用BIM技术解决地下室空间关系冲突,提升净空高度0.5米。同时,采用综合支吊架系统优化管线排布,为后续机电安装工程奠定了良好基础。

BIM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实实在在:在长沙国体实验学校项目中,通过BIM技术在设计阶段发现50余处多专业协同问题,200余处管道碰撞隐患,直接降低成本90万元。在管理效益方面,长沙国体实验学校项目设计变更率仅2.1%,远低于行业9.7%的平均水平;施工返工率1.2%,较行业平均6.5%的水平有显著改善。

机器人不仅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把工人从“危繁脏重”岗位解放出来。长沙国体实验学校项目使用地面整平机器人,采用人机协同方式完成混凝土楼地面的施工作业。该机器人通过双自由度自适应技术实现地坪一体化成型,减少二次找平工序,大幅降低了人工误差与劳动强度。混凝土面层平整度均控制在5mm以内,符合国家标准Ⅱ级平整度的要求,综合施工工效超过200㎡/h,较传统人工施工效率提升30%,且大部分作业面一次成型,施工快捷,效果好。

ALC墙板安装机器人通过先进的视觉识别和机械臂控制技术,准确识别板材位置和角度,自动完成板材的搬运、定位和安装工作。经现场测算,在长沙国体实验学校项目中,单台设备可替代2~4名人工,安装效率提升2倍,相较于传统人工搬运安装,机器人作业降低了安全风险,ALC板材安装误差控制在±3mm以内,满足规范要求。腻子喷涂机器人效率是人工的3倍,且涂料利用率提高15%。

同时,教建集团积极为工人提供智能装备操作培训,不少一线作业人员通过学习掌握了机器人操控技能,从传统建筑工人转型为“技术型工匠”,职业发展路径更广阔。这种“技术赋能于人”的思路,正是教建集团智能建造最动人的底色。

“最让我自豪的不是数据,而是工人的变化。”夏禹说,以前工地上常见50岁以上的老师傅,现在年轻人愿意来了,“95后技术员李彬用无人机倾斜摄影做进度管理,比老师傅们的手绘进度表精准多了。”这种代际更替,正是他推动智能建造的深层考量。

为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的智能建造专业人才,教建集团与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程学院等高校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并在长沙国体实验学校项目建立了科研课题研学基地,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及人才培育,为智能建造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提供支持。

“好房子”不仅要有高品质的建筑质量,确保结构安全、经久耐用,还要保障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为居住者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更要注重可持续发展,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在这种理念指引下,夏禹和他带领的教建集团,正以“双智融合”的数字化战略,在智能建造的赛道上加速奔跑,为行业复苏与升级提供着来自湖湘大地的实践样本。正如夏禹所说:“我们建的不仅是好房子,更是信任。”

行业下行期是“去芜存菁”的必然过程。当中国建筑业从业者从5000万缩减至1000万,最终留下的,将是那些懂得用BIM建模替代传统蓝图、用光伏建材取代混凝土、以全球视野打破地域限制的新生力量。中国建筑业的浴火重生,或许正是从这个最冷的冬天开始。

(作者 刘主理 系湖南湘江新区新材料产业链总师联谊会会长)

责编:伍芳芳

一审:伍芳芳

二审:姚瑶

三审:黄维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