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城大校”变迁看基础教育的发展

  科教新报   2025-08-12 21:22:21

洞口思源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 杨辉蓼

当县城义务教育学校成长为容纳7000多名学生的“教育航母”,“小城大校”的崛起不仅是城市化的缩影,更折射出中国基础教育在资源配置、育人理念、管理模式等维度的深层变革。洞口思源实验学校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基础教育发展的窗口。

资源配置:从“均衡布局”到“优质共享”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剧增,乡村学校“空心化”与城镇学校“超负荷”的矛盾日益凸显。基础教育的均衡并非学生数量平均,而是打破资源壁垒,让每个孩子都能接触优质教育。如今,通过撤并乡村小规模学校、集中建设乡镇寄宿制学校,缓解了教育资源浪费,但城乡师资配置失衡存在的明显落差仍需跨部门协同:通过城区选调让乡村富余师资有序流动,以教师轮岗、对口帮扶压实城区优质教师服务乡村的责任。这种“流动的均衡”,正让乡村与城市的课堂差距逐渐缩小。

育人理念:从“标准化培养”到“个性化成长”

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光彩。但长期以来,县域教育中“重智轻德弱体美”的倾向,使“标准化”培养模式禁锢了学生天性。如今,洞口思源实验学校探索的“成长+快乐”的育人路径,突破了“标准化”育人模式的瓶颈。

从全员参与的“主题活动月”到自主选择的社团活动,从“田间课堂”的农耕体验到“妈妈厨房”的生活教育,再到车间实践和志愿服务,多样化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生活、在动手中收获快乐、在思辨中点燃思想。当“让树成树,让花成花”成为办学理念,教育便从批量生产的“模具”变为滋养个性的“土壤”,这是新时代基础教育对“培养什么人”的生动回应。

学校管理:从“制度约束”到“温度赋能”

学校的活力体现在管理细节中。过去,行政与教学的隔阂、教师成长的壁垒制约着学校发展。如今,“制度+温度”的管理理念正重塑校园生态。从“顺人心、满人意、出人才”的工作思路,到课后服务费分配、评优晋职中行政与教师一视同仁。从为教师购置线上教学资源,到定期开展“AI技术进课堂”培训,学校管理正从“约束性规范”转向“赋能式服务”。当教师感受到职业幸福感,课堂便更有温度。当行政人员“高维想问题,降维做事情”,管理便成了教育的助力。这种“以师为本”的管理升级,是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课程改革:从“国家课程落地”到“校本课程创新”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载体,既要扎根国家课程的“根基”,又要接上时代发展的“地气”。在AI技术重塑教育形态的今天,基础教育课程正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

一方面,严格落实国家课程,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核心能力。另一方面,紧扣时代脉搏开发校本课程——从科学实验室的动手探究,到AI电脑室、机器人活动室的智能体验,再到借助科协资源拓展的科技实践,课程设置突破“文理割裂”传统,转向“人机协作”“手脑并用”的综合培养。这种“国家课程+校本创新”的融合,让基础教育既能筑牢学生成长的“地基”,又能打开面向未来的“窗口”。

教育担当:从“单体发展”到“辐射引领”

基础教育的进步是“共生共长”而非“独善其身”。在城乡教育差距尚未完全弥合的当下,优质学校的“辐射引领”是推动区域教育均衡的重要力量。洞口思源实验学校与周边乡镇学校及新疆鄯善县学校的结对帮扶,正是这种担当的体现。通过共享创新经验、输出优质资源,“种子学校”带动更多学校成长。这种“以强带弱”的协同发展模式,让基础教育的进步超越一所学校、一个县城,成为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的“星火”,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

从“小城大校”的变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学校规模的扩大,更是基础教育在公平与质量、传统与创新、规范与温度之间的平衡与突破。当每所学校都能在时代浪潮中找准定位,中国基础教育的明天必将更加绚丽。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彭静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