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痛点”到“亮点”,一所县域大校的“破壁”突围

  科教新报   2025-08-12 21:31:19

洞口思源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 杨辉蓼

今年是洞口思源实验学校建校十周年。十年间,学校从最初近2000名师生发展为如今7300余人的超大规模校园,斩获30余项国家级、省市级荣誉。这组简单的数字变化,印证了这所新建学校迅速赢得社会各界高度认可,真正实现了“大而美”的办学愿景。作为湖南省基础教育改革实验校,我们在教育改革深水区探索出以“教研破壁、管理提效、德育铸魂”为核心的改革路径,通过系统性创新破解超大规模学校传统办学痛点,构建起“为了明天幸福的你”的育人生态,让学校焕发勃勃生机,成为区域教育改革的鲜活样本。

一、教研破壁:激活课堂与学生潜能

近年来,“双减”政策持续深化,从“五项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二十条”,到课间休息“一刻钟”新规、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取消晚自习,再叠加每年6月因高考、学考占用教室导致学生长时间居家自习的特殊情况,加之我校地处城乡接合部、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如何延续教育教学质量连续十年领跑的佳绩?我们以课堂转型为突破口,聚焦课堂效率、课后发展与备课质量,探索出“教研破壁+课后赋能+备课抱团”的改革组合拳。

课堂转型:针对传统课堂“时间填满、形式热闹、思维停滞”的困境,提出“请教师退半步,让学生站C位”的理念。改革覆盖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九个维度,着力打造学生主导的生态课堂——知识由学生发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教学让学生评价。通过“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生活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与表达空间。学校以多项举措推动改革落地,支部成员与行政干部每学期不定期推门听课,倒逼教师打造“高效课堂”。

课后赋能:创新“1+X”模式,“1”为学科巩固,“X”为非学科类素质拓展服务。初中部开设32个社团、小学部37个,涵盖科创、艺术、体育等领域,学生自主选课率达98%。服务以校内教师为主力,辅以专业外包与社会资源补充,如与县科协合作开展“机器人编程”、与非遗传承人钟艺老先生共建“剪纸工坊”,特色活动获多家媒体报道。

备课抱团:为教师统一配备学科网、金太阳教育网、百度文库、明德云等线上资源。各教研组坚持每周集体备课,将过去的“单打独斗”转为协同“群聊”,通过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优化设计,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数字学案。计划自今年秋季起,将学案与作业本合二为一印刷供师生共用,逐步构建符合校情、减负提质的思源特色作业体系。

二、管理提效:机制创新保障改革落地

超大规模学校常因教职工众多、诉求多元而矛盾频发,但我校300余名教职工始终凝心聚力,多年来未出现一起教师信访事件。这源于学校管理中“顺人心、满人意、出人才”的工作思路一以贯之,从党建+、行政蹲班、层级管理三方面构建高效管理体系。

学校党支部作为“邵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坚持重大事务集体决策制度,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建+”模式成为全市党建品牌。学校成功承办洞口县党建现场会,获评“邵阳市教育系统党建示范点”。

推行“校级领导包年级、行政人员蹲点班”的扁平化值班制度,在每个教师办公室设立“领导带班岗”。40余名行政人员秉持“服务、服从、服众”理念,直面7300余名师生,通过可视化量表及时发现并解决一线问题,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服务效能上提”。针对食堂场地有限(一次仅容千人)、就餐时间紧张的问题,通过错峰就餐、行政值班、志愿者服务、班主任陪餐等组合措施,保障就餐秩序井然。

层级管理上,构建“校级统筹、处室执行、年级落实、班级落地”四级责任链:校级设定可量化的学期目标;处室抓执行,用《进度表》跟踪推进,对滞后项亮“红黄牌”警示;年级每日汇总问题并第一时间协调解决;班级将目标细化为“周任务”,形成高效闭环管理。

三、德育铸魂:全面育人培育时代新人

学生规模扩大后,管理难度陡增。我校坚守校园安全底线,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德育引领教育提质”为方针,构建“环境熏陶、活动浸润、家校协同”的育人体系。

环境育人方面,增设3处主题雕塑、5处文化石、48块永久文化宣传牌,打造“空中花园”,对道路进行主题命名,在地面喷涂游戏绘画等,让校园景观承载育人功能。

活动育人方面,坚持每周一升旗仪式并开展师生共同演讲;结合清明、国庆等节点及特殊纪念日,组织徒步祭奠英烈、特别升旗仪式等活动,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小学部“经典诵读”、初中部坚持5年的“鸿雁传书”活动传承优秀文化;常态化开展学雷锋、劳动教育、消防轮训、趣味竞技、文艺汇演、亲子运动等活动,让学生在校内开心满满。

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组建“心理发展中心”,投资100余万元新建5个专业心理活动室,将每年5月定为“心理健康月”,开展全员参与的特色活动。

家校协同方面,通过“家长监厨帮厨”“家长爱心护学岗”“家长开放日”等平台,构建协同育人格局。

与此同时,我校主动担当社会责任,发挥“种子学校”辐射作用,与洞口县江口、大屋、渣坪、醪田等乡镇学校及新疆鄯善县七克台镇中心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深度推广基础教育创新经验。

破解痛点,系统创新,育人提质。洞口思源实验学校在改革深水区的实践,不仅点亮了自身发展之路,更成为播撒希望的“教育种子”,助力区域基础教育生态优化升级。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彭静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