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规大治理 | 7支志愿服务队筑牢基层治理根基 长沙市荷叶塘社区巧用居民公约激活志愿力量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12 11:06:13

湖南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谭好 实习生 赵凝敏

“小潘,天气这么热,你们还特意跑过来帮忙清理积水,辛苦了!”8月2日清晨,湖南湘江新区咸嘉湖街道荷叶塘社区居民陈爹爹拉着“管得宽”志愿服务队队员潘璐的手,连连道谢。

这温馨的一幕,是该社区将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荷叶塘社区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如今,“志愿红”已成为社区里最亮眼的色彩。1100余名志愿者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居民公约中“积极参加社区各项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的倡导,勾勒出一幅邻里守望、共建共享的幸福画卷。

公约为基 “志愿红”成治理底色

走进荷叶塘社区,道路干净整洁,两旁的绿植在阳光下生机盎然。三三两两的居民围坐在凉亭里闲话家常。不远处的夕乐苑居家养老服务站内,老人们或对弈下棋,或挥毫作画,或引吭高歌,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

社区居民仔细阅读宣传栏里的居民公约。

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户外宣传栏前,一份规范居民行为准则的公约引得记者驻足细看。这份公约内容翔实,涵盖爱国守法、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等诸多方面,其中“积极参加社区各项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这一条款,更是亮点。

“我们社区虽然面积只有0.8平方公里,却有1.7万常住人口,老旧小区、商业街区、企事业单位密集分布。”社区党总支书记石沙告诉湖南法治报记者,由于社区构成复杂,治安防控、停车管理、邻里纠纷调解等治理难题,一直是社区工作人员牵挂的心头事。

石沙深知,社区治理不能靠单打独斗,必须形成合力。激活居民自治的内生动力,是破解治理难题的关键突破口。“将志愿服务纳入居民公约,是我们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抓手。”2020年公约修订期间,社区通过召开居民议事会、入户走访等形式,广泛征集民意,最终将“积极参加社区各项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写入公约,为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奠定了制度基础。

公约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

石沙坦言:“起初不少居民觉得志愿服务是额外负担,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为扭转这一局面,社区创新宣传方式,采取“线上广泛传播+线下生动展示”的双轨模式:在社区宣传栏、居民微信群持续推送公约内容,组织文艺骨干把公约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借助“520”“920”爱邻日等活动,将志愿服务理念润物无声地传递给居民。

目前,社区志愿者常备力量已超1100人,累计服务5000余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纸面约定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治理智慧。

特色队伍 织密志愿服务网络

如何让千余名志愿者劲往一处使,精准对接并服务居民需求?

荷叶塘社区给出了答案:通过组建7支特色志愿服务队,构建起覆盖全年龄段、全领域的志愿服务体系。“老管家”定期为辖区老人提供助行、助医、助餐等服务;“小青莲”由青少年担任文明宣传员,让青春在公益中成长;“绿园丁”负责社区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邻聚力”提供法律咨询与矛盾调解;“管得宽”参与治安巡逻和停车管理;“万年康”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合家欢”则依托高校力量开展志愿服务。

社区各志愿服务队队长在“520·爱邻日”活动中发出志愿服务倡议。

有40多年党龄的75岁老党员谭素娥,是个闲不住的“热心肠”。作为“老管家”志愿服务队的骨干,她事事冲在前:入户走访、政策宣传、清扫楼道、调解纠纷……居民常说:“有事找谭姨,准没错!”

2023年盛夏,谭素娥居住的西子园小区变压器突发故障需维修更换。作为小区党支部书记,她立即行动,带领楼栋长、邻长挨家挨户做工作,仅用24小时就筹齐8万元维修款,确保电力及时恢复。

9旬老人蔡爹常得到谭素娥的贴心关照。因子女忙于工作,蔡爹平日里常独自在家。谭素娥得知后,不仅帮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还时常邀约蔡爹一同前往夕乐苑居家养老服务站活动。服务站内设有老年大学课堂,并配备活动室、理疗仪、按摩机等适老化设施,经常组织开展义诊、义剪等公益活动。更暖心的是,“老管家”每天都会安排志愿者值班,为老人们提供贴心服务。

谭素娥检查居家养老服务站内器材的运行情况。

而在另一个“舞台”上,作为社区万年康艺术团副团长,谭素娥十几年如一日精心打理团务。这个拥有舞蹈队、合唱队等7支分队、近200名团员的艺术团体,活跃在省市区级各类比赛和演出活动中,屡创佳绩。“我只是做了一个党员该做的事。”谈及这么多年的坚守,谭素娥朴实地回答。

刘炳炎是“老管家”里另一位广受赞誉的社区“活雷锋”。2021年11月,面对丽臣小区居民提出的天然气改造诉求,他主动请缨担任统计员。为确保数据准确,他采用“错时工作法”——利用晚间、周末等居民在家的时段上门登记。遇到不理解的住户,他总是耐心解释、笑脸相迎。一个多月的坚持,小区居民被他的毅力深深打动。

针对外来车辆乱停乱放导致消防通道堵塞的问题,刘炳炎积极与社区沟通协调,推动停车场改造并增设出入栏杆。如今的小区停车秩序已规范有序。

“现在我们小区环境干净又美观,垃圾也不乱扔了。”居民交口称赞的卫生改善,离不开党员志愿者颜美珍的辛勤付出。作为丽臣小区环境维护的主力军,她常年和其他志愿者定期清理绿化带垃圾、铲除楼道小广告、整理公共区域堆物。除了环境维护,她还入户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每天清晨7时30分到晚上8时,总能在垃圾分类站点看到她忙碌的身影——耐心地将错放的垃圾重新分类。社区每周五开展的大扫除活动中,这位“环境卫士”更是从不缺席。

青年志愿者潘璐是一名刚毕业的外地大学生,2024年初到社区租房就遭遇“提灯定损”的租房纠纷。在“管得宽”志愿服务队的协调下,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深受感动的她积极响应居民公约里的倡议,主动加入志愿服务队。“以前是别人来帮我,现在我来帮别人。”潘璐动情地说,“在这个温暖的社区,我找到了归属感,更懂得了责任与奉献的意义。”

“小积分”激发“大能量”

“我们建立了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机制,让每一份付出都能收获暖心回馈。”石沙向记者介绍,这一举措既激发了居民参与热情,又为社区治理增添了新活力。

在夕乐苑居家养老服务站“慈善超市”,志愿者可用参与志愿活动积攒的积分兑换米面粮油等日常生活物资;青少年志愿者通过“我的长沙”APP实现积分数字化管理,既能兑换学习用品,又能获得社会实践机会。积分兑换机制运行以来,已累计兑换12万分,惠及志愿者800余人次。

社区“慈善超市”。

社区十分注重志愿者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采取“内外结合”的培训体系持续提升服务水平。每季度举办一次“志愿讲堂”,邀请“湖南好人”“长沙好人”等先进典型现场授课,并组织志愿者分享服务心得。同时创新开展“双向交流”活动:一方面组织志愿者走出去,到先进社区取经学习;另一方面把优秀经验请进来,利用案例分享会促进共同成长。“每次培训都让我们收获满满。”谭素娥深有感触。

这种“学先进、找差距、促提升”的良性互动,让社区志愿服务从“凭热情”逐步转向“讲专业”。

每年岁末,社区还会举办“优秀志愿服务队”“优秀志愿者”表彰活动,通过颁发荣誉证书、设立“志愿风采墙”等方式,让奉献者收获社会认同。

从邻里互助到社区共治,荷叶塘社区以一份居民公约凝聚人心,用志愿服务的星星之火点亮了基层治理的温暖之光。在这里,公约不仅是纸上的承诺,更是行动的力量;志愿者不仅是奉献的个体,更是共建共享的主角。

责编:刘双昀

一审:刘双昀

二审:齐果

三审:周智颖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