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桂东,原来在高处

熊劲松     2025-08-12 10:13:45

熊劲松

大学放暑假的翌日,我即驱车驶离东莞。当武深高速的隧道群渐次退去,南岭的层峦将车身揽入怀抱。海拔表攀升至800米时,云雾突然散开——桂东如一枚绿翡翠,镶嵌在湘赣边界的群峰之巅。阳光透过云层的缝隙,洒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仿佛为它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

一、云端的城:地理高度的精神图腾

八面山的晨雾漫过梯田,齐云峰托起第一缕曙光。青娥仙的草甸翻涌绿浪,牧羊人甩响鞭哨,惊飞的白鹭翅尖挑起七彩虹弧。

“开门见云,走路踏雾,伸手摘星。”民宿主人递来茶碗,澄澈茶汤里沉浮着整座山的倒影。

但桂东真正的高处不在脚下——1928年暮春,毛泽东在沙田振臂一呼,将这座安静的山城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精神高程线上。

桂东沙田镇文峰塔。

二、沙田惊雷:红薯坑里的永恒承诺

历史现场:1928年4月3日。万寿宫戏台的青砖浸透春雨,毛泽东的韶山口音撞上山壁:“不拿群众一个红薯!”

红军小战士偷挖的半垄红薯旁,毛泽东埋下一块银元,字条被雨水晕开墨迹:“革命成功加倍还”。

血染门板:士兵借宿拆下的门板,撤离时被毛泽东带队重装。村民郭阿婆轻抚门板凹痕:“红军的血沁进去,这木头百年不蛀啊。”

红领巾讲解员仰头复述着军规,戏台角落的香樟树上,新刻的誓言与95年前的标语年轮相拥。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孩子们稚嫩的脸上,仿佛历史的光芒从未消散。

三、血色等高线:青山作证的信仰

1. 青娥仙的五月杜鹃

守林人拨开岩洞荆棘:“1934年敌机投燃烧弹,37名伤员在此殉国。”

焦黑洞壁渗出琥珀色树脂,洞外野杜鹃的根系缠绕着弹片。村民说:“花开得最红的那株,底下埋着一枚子弹。”

每年五月,杜鹃花如血般绽放,仿佛是烈士们对这片土地永恒的眷恋。

2. 地窖里的婴儿

贝溪村的土墙弹孔密布。周老伯抱着曾孙回忆:“白军刺刀抵着吃奶娃娃,我爹死没供出地窖里的郭鹏将军。”

怀里的婴儿突然咯咯笑起,仿佛听见历史深处的回声。墙上的弹孔,像无数不瞑目的眼睛,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往事。

3. 云端的微笑

县档案馆玻璃柜中,19岁烈士邓兆堂的遗书笔迹如刀:“娘,桂东山高,儿在云头笑哩!”

阳光穿过窗棂,在“笑”字上聚成光斑。那一刻,仿佛看到年轻的烈士在云端微笑着,守护着这片他用生命捍卫的土地。

四、红土地上的绿色传承

清泉镇茶农拍落古松上的露水:“当年交通员在这树下交接情报。”

新采的玲珑茶在杯中根根倒立,茶雾氤氲间,仿佛看见1934年的青年攥着茶叶穿越山岗。

茶农说:“这茶,是我们对先烈的敬意,也是这片土地的馈赠。”我轻轻抿了一口,那茶香中似乎带着一丝淡淡的苦涩,却又回味无穷。

八面山护林员老陈掏出磨毛边的《三大纪律》手册:“红军不拿针线,我们不取草木。”

红外相机里的林麝影像被他印在手册扉页——新生命与旧训言在纸页间相逢。老陈说:“我们守护的不仅是这片青山,更是先辈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阳光洒在林间,那片绿色的海洋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故事。

桂东清泉镇万亩茶园

五、新时代的等高线

军规广场上,游客丢弃的矿泉水瓶滚到纪念碑基座。系红领巾的女孩弯腰拾起,塑料瓶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恰似当年红薯坑里银元的微光。

孩子们的举动,让我看到了新时代的希望。他们用实际行动传承着先辈们的纪律和精神。

人们不会忘记,2017年暴雨夜,扶贫干部黄小明的胶鞋深陷在塌方泥浆里。村民拍下他溃烂的脚踝,照片中渗血的皮肤皱褶,竟与桂东地形图惊人相似。

黄小明说:“我们就是新时代的‘红军’,为了这片土地和人民,再苦再累也是值得。”

他的身影在泥泞中显得格外高大,仿佛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离别时齐云峰正沐金辉,海拔仪显示1813米(桂东县最高海拔的山峰是齐云峰,其峰顶海拔高达 2061.3米)。但此时此刻,桂东的精神标高早已刺破苍穹。这里的一捧泥土有铁律的硬度,一泓清泉有初心的纯度,一片竹海有信仰的韧度。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回声仍在群峰间震荡——它不仅是治军铁律,更成为这座高山小城的灵魂胎记,提醒每一个抵达者:真正的“高处”,是民心所向的云端,是纪律铸就的丰碑,是永不褪色的中国红!

不错,桂东之高,乃在信仰之巅!

2025.8.10.写于桂东大洞

(作者熊劲松,原湘潭广电高级记者,现为广东一高校教师)

责编:赵倩倩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