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日报 2025-08-12 08:08:27
肖佩珊
7月,清晨的桂东县新坊乡新坊村,山雾还未散尽,66岁的李自京已斜挎着那只油漆斑驳的药箱,骑上摩托车驶往大山深处。车后座的保温箱里,放着为独居老人准备的降压药。
这条蜿蜒山路,他走了42年——从步行到自行车,再到摩托车,磨破了200多双解放鞋,累计行程近4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一圈。
这位被乡亲们称为“健康守护神”的乡村医生,骨子里永远是个兵。战场上的硝烟虽已远去,但军人的担当早已化作他行医路上的每一步坚守。
烽火仁心,从战场到山乡的坚守之路
1978年底,出身医学世家的李自京穿上军装,成为部队卫生队的一名医务兵。
在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战场上,他和战友们在炮火连天的阵地旁搭起简易棚屋作为临时救护所。这处距战壕仅百米的“生命驿站”,随时可能被流弹击中,而他,不仅要在棚内紧急抢救伤员,还要冒着枪林弹雨冲进战壕抬运伤员,好几次子弹就从耳边呼啸而过。
“上战场前,我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李自京记得,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切行动听指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他火线入党,和战友们先后从生死线上抢回十余名重伤员,荣立三等功。
“战场上多抢一秒,战友就多一分生机。”这段经历在他心底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军人的使命是保家卫国,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二者皆是守护。
1983年,退伍返乡的李自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乡里领导几次登门,为他安排了令人羡慕的“铁饭碗”工作——乡干部或公安特派员。但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想起战场上那些牺牲的战友,想起村里老人拄着拐杖走十几里山路来看病的身影。
“战场上救人要争分夺秒,乡亲们的健康更需要细水长流。”最终,他婉言谢绝了组织的好意,向村部要了两间不到10平方米的土坯房,搭起药架、摆上诊床,新坊村卫生室就这样诞生了。
2014年村卫生室拆迁改建,村里特意为他留了新办公房,他却坚持让给年轻村医,把自家一楼改成卫生室,一家四口挤在二楼。“年轻人需要更好的条件扎根,我住哪儿都行。”李自京说。
生命守护,大山深处的“120”
李自京的卫生室里,收藏着一面褪色的锦旗,那是1989年被蛇咬伤的郭小连送来的。
当年,郭小连在深山砍柴时被毒蛇连咬数口,危在旦夕。李自京背着药箱,骑自行车到山脚下,再徒步翻过山梁沟壑,赶到时已是深夜。他用祖传蛇药配合西医急救,终于将人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而这样的生死救援,在他的行医生涯中,可谓是家常便饭。
1998年夏天,11岁的小扶琴失足落入水渠,被救上岸时已呼吸中断。李自京抓起卫生室的旧铁锅就往现场跑,将孩子腹部趴在锅上抬高双腿,用部队学的急救手法持续推拿按压。30分钟后,孩子终于有了微弱的呼吸,他的白大褂已被汗水浸透。之后半个月,他每天上门复诊,家长塞来的鸡蛋被他一次次推回去:“救人是本分,不能收。”
担任村医的35年里,新坊村22个村民小组、2600多人的健康档案,都装在他心里。哪家老人有高血压,哪家孩子爱闹肚子,他一清二楚。对行动不便的患者,他定期上门送诊,风雨无阻。
2018年退休后,他又主动协助现任村医,每季度为村民开展健康检查不少于400人次,1.3万余人次的志愿服务记录密密麻麻记满了他退休后的日程本。
42年来,他累计接诊5.3万余人次,救治6400多条生命。
大爱传承,一位老兵的初心答卷
1979年,同村战友郭正高牺牲在战场上,弥留之际嘱托李自京照顾好母亲。“战友为国尽忠,我替他尽孝,义不容辞。”这一诺,他坚守了一辈子。
老人后来相继失去另外3个儿子,李自京便成了她最依赖的人。45年来,送医送药、节日慰问,他样样操心。2023年,他牵头为老人办了热闹的92岁寿宴,老人握着他的手流着泪说:“你比我的亲儿子还亲。”直到2024年老人安详离世,他始终陪伴左右。
这份大爱延伸到更多角落:向教育基金捐款、为“水滴筹”患者献爱心,累计网上捐款5000余元。这份质朴的坚守,让他先后荣获“湖南好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受他的影响,他的儿女都在从医,一家人续写着守护生命的故事。
“只要还走得动,我就继续守护着乡亲们。”这句话,是他对山乡最厚重的承诺,也是一位老兵最美的初心答卷。
责编:赵倩倩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来源:郴州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