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1 16:27:07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宛俊余 赵泽琴
我站在中国馆外,心里涌起一种特别的圆满感——三天时间,或许我并未像一个传统记者那样很好地完成采访任务,却在另一种意义上,成就了一次心灵的“归乡”之旅。
(中日两国小朋友合唱《浏阳河》)
8月6日,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湖南活动周开幕,中日两国小朋友现场合唱《浏阳河》。那天,歌声突破语言藩篱,文化距离在音符交融中缓缓消弭,唯有“和”的纯粹在耳边回响。后来,这童声成了我心底一根隐秘的弦,整个“湖南周”里,这根弦被无数次拨动。
当益阳、株洲、岳阳的城市主题日活动轮番上演时,一种更强烈的情绪击中了我。工作人员熟悉的乡音萦绕在耳边。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或是一次默契的对视,仿佛都藏着那句温暖又熟悉的问候,“嘿,你也在呀,啥时候来的?”
(在株洲主题日活动的会场里,日本嘉宾认真听讲并仔细记录)
心像是被猛地攥了一下,又缓缓松开——原来,真正的“湖南主场”,可以远在万里之外的大阪。茶艺师咏荷递给我的那杯醇香的黑茶,是家乡的味道;岳阳代表团塞过来沉甸甸的特产“投喂包”,里面装着零食和工艺品,这是故土的牵挂。在异乡忙碌的间隙,被熟悉的乡情包裹,于是,我有了更多自信,有了更大勇气,开始大声告诉来到中国馆的每一位游客:看!这里有我的故乡。
那天,我站在中国馆外凝视天空,忽然,永州瑶鼓的铿锵节奏和常德丝弦的婉转旋律在耳边响起,我看到不同肤色的游客驻足聆听。他们含笑沉醉的眼神让我明白:在这里,文化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符号,也不再是展柜里遥远的摆件,是醴陵釉下五彩瓷代表性传承人黄永平老师写下“和”字时,日本游客大姐眼中毫无保留的钦佩之光;是来自东京的小姑娘,请求志愿者帮她与湖南油纸伞合影时,那份想与朋友分享“美丽”的急切;是湖南茶叶散发的暗香中,观众不自觉放轻的呼吸;是漂泊在外的湖南游子听到乡音时,心底那一下猝不及防的悸动。这些不断碰撞的感动,无需翻译,在每一双被点亮的眼睛里,清晰可见。
(“湖南活动周”志愿者为中外游客详细介绍湖南好物)
(醴陵传统釉下彩瓷器在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惊艳亮相)
我忽然明白,自己不再是一旁的记录者,更像是被这浓浓乡情泡透了的游子,在世博园的喧嚣里,被益阳的茶香牵引着味蕾,为株洲‘钢铁脊梁’般的工业力量挺直了腰杆,又在岳阳的“投喂”里,悄悄红了眼眶。
最好的采访,或许本就不在于提了多少问题,记下了多少素材。当一个湖南记者,在大阪世博会的聚光灯下,和他的湖南老乡们站在一起,当我们的笑容、自豪,以及眼中对家乡的热爱,与那些被湖南之美打动的异国朋友眼中的光芒相遇——我们本身,就是关于“何以湖南”这个命题最生动的答案。
这答案,正无声地向世界诉说着:看,这就是湖南。这里有山的坚韧,水的灵动,有传承千年的匠心,有日新月异的脉动。这里,是我们深爱的家乡,也是我们愿意与世界分享的、心灵深处最温暖的角落。
有些东西,被这样的目光照见过,被这样的心灵惦念过,就再也不会走了。它们会像颗种子,落在日本的土壤里,落在每个被打动过的心里,等着某天,抽出带湘味的芽。
责编:宛俊余
一审:宛俊余
二审:秦慧英
三审:张权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