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花眼可不是老年人的专属疾病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11 09:46:25

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颜萍平

提到老花眼,多数人脑海里会自动浮现这样的画面:晨光里,白发老人戴着厚厚的镜片,把报纸举得老远,眉头微蹙地辨认文字。这个场景像一道无形的墙,把“老花眼”与“老年人”牢牢捆绑在一起。但当44岁的陈乔恩晒出老花镜自拍,当38岁的白领在会议纪要上越写越远,这道墙正在轰然倒塌——老花眼,早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属领地”。

被年龄标签困住的认知:老花眼真的是“老年专利”吗?

医学上的“老花眼”,学名“老视”,本质是眼睛调节功能的衰退。我们的眼睛里,晶状体如同一块富有弹性的“自动调焦镜片”,看近处时,睫状肌收缩拉动晶状体变凸,让光线精准聚焦在视网膜上;看远处时,肌肉放松,晶状体恢复扁平。但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逐渐硬化,睫状肌力量减弱,就像失去弹性的橡皮筋,调焦能力自然下降。

过去,这种衰退多在45岁后明显显现,因此老花眼被默认为“老年标志”。但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2023年的数据彻底颠覆了这一印象:我国35岁以上人群中,56.9%存在老花问题,总人数达3.9亿——这意味着每两位中青年里,就有一位正在经历“看手机要举远、读菜单得眯眼”的困扰。更惊人的是,临床统计显示,老花眼的发病起点已从45岁提前至38岁,35-40岁就诊患者占比相比2018年上升了27%,最小病例仅32岁。

这些数字清晰地告诉我们:年龄只是老花眼的“催化剂”,而非“入场券”。就像有人30岁长白发,有人50岁头发依旧乌黑,眼睛的衰老节奏,从来不是“到点就触发”的机械程序。

年轻人的眼睛,为何提前“生锈”?

父辈们40岁还能在煤油灯下缝补衣物,为何我们对着高清屏幕却早早看不清?答案藏在当代人用眼习惯的巨变里。

眼科研究发现,连续近距离用眼(如看手机、电脑)每超过1小时,晶状体和睫状肌的疲劳度会增加37%。而《2023年中国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我国中青年平均每天屏幕使用时长超6.5小时,相当于让眼睛的“调焦系统”连续做8小时高强度运动。对比上世纪80年代,人们每天近距离用眼时间不足2小时,晶状体自然衰老更缓慢。

更隐蔽的“加速器”是用眼环境。空调房的干燥会导致泪液蒸发速度增加2倍,眼睛在干涩状态下,睫状肌需要更用力才能带动晶状体调焦,加速疲劳;夜间刷手机时,屏幕强光与周围黑暗的亮度差可达100倍,迫使晶状体频繁调节,就像反复弯折的铁丝,更容易提前失去弹性。某眼科机构调研显示,经常熬夜的人群中,35岁前出现老花症状的比例是规律作息者的2.3倍。

此外,高度近视人群更需警惕。近视者的眼球结构本就更“脆弱”,晶状体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调焦功能衰退速度比普通人快1.5倍。临床数据显示,600度以上近视人群,老花症状出现时间平均提前4-5年。

别等看不清才重视:三个信号提示“眼睛在变老”

老花眼的到来从不是突然袭击,身体早早就发出了信号:

看手机时不自觉把胳膊伸直,离得越远越清楚——这是晶状体调焦能力下降的典型表现,说明它已经“拉不动”自己变凸了;

连续阅读20分钟就眼胀、头痛,甚至出现重影——睫状肌过度疲劳的预警,就像长期绷紧的弹簧,再用力也弹不回来了;

在光线不足的地方(如餐厅、电影院)看菜单,必须眯眼才能辨认——光线暗淡时,眼睛需要更精准的调焦,一旦功能衰退,就只能靠眯眼缩小瞳孔来“辅助聚焦”。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别硬撑着说“过会儿就好”。及时到眼科做“调节功能检查”,就像给眼睛做“体检”,能精准发现问题。医生可能会建议佩戴渐进多焦点眼镜,或者通过视觉训练放松睫状肌,这些干预能有效延缓衰退速度。

给眼睛“减龄”的实用指南

对抗老花眼年轻化,不需要昂贵的保健品,做好这几点就够了:

“20-20-20”法则:每用眼20分钟,看20英尺(约6米)外的物体20秒,让睫状肌从紧张状态放松下来,相当于给眼睛做“课间操”;

把手机屏幕亮度调至与环境光接近,夜间开启“护眼模式”,减少明暗反差对晶状体的刺激;

每天刻意增加“远眺时间”,比如通勤时看窗外的远景,周末去公园放风筝、看飞鸟,让眼睛在自然光线中“舒展筋骨”;

多吃富含叶黄素的深绿色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蓝),叶黄素是视网膜的“保护盾”,能减少屏幕蓝光对晶状体的损伤。

当我们终于明白,老花眼不是老年人的“专属勋章”,而是身体发出的“用眼警报”,才能更主动地守护视力。毕竟,眼睛的衰老可以延缓,但生活的精彩,容不得模糊。从今天起,放下手机时多看看远方——你的晶状体,会感谢这份温柔。

责编:陈方

一审:陈方

二审:印奕帆

三审:王超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