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11 09:43:24
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蒋斌
提到“畸胎瘤”这三个字,不少人会被“畸”和“瘤”吓到,再听说它里面可能裹着头发、牙齿甚至小块骨头,更是觉得神秘又可怕。其实,这种常见的妇科肿瘤,本质上是细胞在卵巢里办了场“混乱的派对”。
肚子里长头发牙齿?这肿瘤为啥这么“叛逆”
先澄清一个最让人好奇的点:畸胎瘤里真的可能有头发、牙齿、皮肤,甚至软骨和脂肪。但别担心,这不是什么“寄生胎”,更不是身体里藏了个“迷你人”。
要理解这个问题,得从细胞的“初心”说起。卵巢里的生殖细胞是人体细胞中的“全能选手”,本该乖乖发育成卵子,可一旦在分裂过程中“迷路”或“失控”,就会开启“放飞自我”模式。它们保留着分化成各种细胞的能力,却忘了“规则”:有的变成毛囊细胞,疯狂长出头发;有的化身牙釉质细胞,偷偷造出牙齿;还有的变成脂肪细胞、软骨细胞……最后就形成了一个裹着多种组织的“混合体”。
这种“混乱分化”的肿瘤,在医学上被称为畸胎瘤,属于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的一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数据显示,它在育龄女性中发病率约1%~3%,20~40岁是高发年龄段。大部分畸胎瘤是良性的(成熟畸胎瘤),占比超过90%,就像个安静待在卵巢里的“小仓库”,里面的组织都是分化成熟的;少数是恶性的(未成熟畸胎瘤),里面的细胞还没“长明白”,具有侵袭性,好在占比不到5%。
悄无声息的“潜伏者”,藏不住时往往不简单
畸胎瘤最“狡猾”的地方,是它太会“隐身”。很多人直到体检做B超,才发现卵巢上长了个“包块”。这是因为它通常不疼不痒,既不影响月经,也不耽误生活,就像个沉默的“房客”。
但“房客”也可能搞事情。当畸胎瘤长到一定大小(比如直径超过5厘米),麻烦就可能找上门:它可能在肚子里“翻滚”,导致卵巢扭转,瞬间引发剧烈腹痛,就像有人在肚子里拧毛巾,这时候必须急诊手术,不然卵巢可能因缺血坏死;如果它不小心“破裂”,里面的油脂、毛发漏到腹腔里,会引发腹膜炎,疼得人直不起腰;少数恶性畸胎瘤还会偷偷转移,侵犯其他器官。
还有个有趣的现象:约10%的畸胎瘤是双侧卵巢都长,就像一对“双胞胎包块”。所以查出一侧有畸胎瘤时,医生往往会建议仔细检查另一侧卵巢。
发现畸胎瘤,到底要不要切?
很多人看到“瘤”字就慌了神,其实畸胎瘤的处理没那么复杂,关键看这几点:
首先,大小是重要信号。一般来说,直径小于3厘米的畸胎瘤,医生可能会建议定期复查(比如每半年做一次B超),观察它的变化。但如果超过5厘米,就像揣了个“定时炸弹”,扭转或破裂的风险会大大增加,通常建议手术切除。
其次,年龄和生育需求会影响手术方式。对于还想生孩子的年轻女性,医生会尽量做“畸胎瘤剥除术”,只把肿瘤拿掉,保留正常的卵巢组织,不影响以后怀孕;如果是绝经后女性,或者肿瘤疑似恶性,可能需要切除整个卵巢甚至附件,降低复发风险。
有人担心:良性畸胎瘤切了还会再长吗?确实有复发可能,数据显示复发率约2%~4%,尤其是双侧畸胎瘤患者,复发概率会高一些,所以术后定期复查很重要。
至于恶性畸胎瘤,虽然可怕,但好在对化疗比较敏感。通过手术切除病灶,再配合规范化疗,早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能达到90%以上,比很多恶性肿瘤预后要好。
预防难,但能早发现
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方法能预防畸胎瘤。它的发生和遗传、环境的关系都不明确,既不是因为“不好好吃饭”,也不是因为“压力太大”,就像细胞偶尔一次“恶作剧”。
不过,我们能做的是“早发现”。建议20岁以上的女性,每年做一次妇科B超检查,尤其是有性生活的女性,别等到肚子疼得受不了才去医院。B超对畸胎瘤的检出率很高,能在它还没“闹事”的时候就发现踪迹。
最后想说,畸胎瘤虽然名字吓人、“长相”奇特,但本质上是一种可防可治的妇科疾病。良性的它就像卵巢里的“小插曲”,切除后大多能恢复如常;就算是恶性的,早发现早治疗,也能获得不错的预后。与其因为“头发牙齿”的描述害怕,不如记住:定期体检,及时处理,它就成不了威胁健康的“大麻烦。
责编:陈方
一审:陈方
二审:印奕帆
三审:王超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