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手记丨镜头内外,皆是教育的模样

  科教新报   2025-08-08 09:18:58

娄底市第一中学 周松华

为期6天的行程,100张专注的脸庞,从湘中到浙东的跨越。我手持相机与笔,既是这场“园丁之家”培训的记录者,也是被教育者们热情深深感染的“旁听生”。镜头定格他们在南湖红船前的沉思、科技馆里的惊叹、浙大校园里的奋笔疾书;文字收录他们讨论时的火花、分享时的真诚。我忽然领悟:这趟旅程,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关于“教育者如何自我成长”的生动示范课。

步履不停处,万物皆可“课”

镜头下的老师们,总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求。在杭州六小龙科技馆,有人为一个互动实验围拢成圈,像学生般举手追问原理;在鲁迅故里的书桌前,几位乡村教师对着“早”字驻足良久,低声探讨“如何把这份坚韧传给学生”;在乌镇互联网科技馆体验VR教学时,年近50的教师也如孩童般认真记录操作步骤:“回去可以给学生们试试。”

这些细节揭示着“优秀”的底色——那是一种永不倦怠的“空杯心态”。他们带着娄底教育的实践困惑而来,在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历史中思考“教育如何承载地方发展”,在周恩来祖居的家书前琢磨“立德树人的切入点”。他们敏锐地将每一处见闻转化为教育的“备课素材”。这种“处处皆课堂、事事皆教材”的职业本能,正是教育者最动人的姿态。

出发前我曾疑惑:100名优秀教师,为何还要如此投入地“当学生”?答案就写在他们的眼神里——教育者的初心,从来不是“教别人”,而是“先让自己成为永远在生长的人”。他们将大运河的“贯通”理解为“教育资源的融合”,将鲁迅的“批判精神”转化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这种学习与转化的能力,本身就是最鲜活的教育姿态。

心念所至时,桃李满襟怀

撰写稿件时,我习惯记录老师们的发言,但那些即兴的、鲜活的“非正式讨论”更令人动容。在岳飞墓前,大家探讨的不仅是“精忠报国”的典故,更是“如何在班会课上让孩子理解‘爱国不是口号’”;在浙江大学听师生解说“数字化教育”后,老师们聚在走廊,笔记本上画满思维导图:“我们学校设备有限,但能不能先利用好微信群,让城里老师远程带带课?”

印象最深的是返程前夜,几名老师在酒店大堂整理资料,有人拿出在南湖买的红船模型,计划“开学后给学生讲‘一艘船如何改变中国’”;有人拿着鲁迅书签,筹划着将《朝花夕拾》里的童年故事讲给乡村孩子们听。他们的讨论中没有宏大的理论,只有“如何让娄底的孩子真正受益”的务实考量——原来,真正的教育者,无论身处何方,心中装着的永远是学生。

见微知著处,薪火永相传

出发时,我的任务只是“拍好照片、写好稿子”。然而,当目睹老师们在科技馆为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争得面红耳赤,只为弄明白“如何清晰讲给初中生”;当听到“把大家的心得整理好,就是给新老师‘活教材’的提议时”,我忽然读懂了“园丁之家”更深层的意义:它不仅是给园丁“充电”,更是点燃大家看到“教育可以拥有更多可能性”的火种。

6天的行程落幕,但那些镜头里的专注眼神、文字外的热烈讨论,在我心中激荡起“余震”。作为记录者,我何其有幸见证了一群教育者的“向光而行”;作为受益者,我更深刻体会到:他们带回娄底的,远不止笔记与照片,更是一份“让教育更有温度、更有力量”的坚定决心。

或许,这正是培训最美的成果——当教育者眼里有光,脚下必有路,而孩子们的未来,便在这条路上,徐徐铺展,熠熠生辉。


7月24日至29日,为期6天的2025年娄底市教育基金会“园丁之家”培训班在浙江举办,来自全市教育系统的100名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基金会志愿者走近京杭大运河,走进杭州六小龙科技馆、乌镇互联网科技馆,参观岳飞墓、周恩来祖居、鲁迅故里、南湖红船,去到百年名校浙江大学,接受了一次融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技、自然知识于一体的全新的学习培训。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陈暑艳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