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06 21:08:11
他26年扎根小学教育一线,从苏仙区坳上学校到原第四完全小学,再到如今的郴州市湘南小学,他的足迹遍布三所学校的讲台;从班主任、教导员到教研主任,他的身份随责任叠加,不变的是对教育的赤诚之心。他,就是湘南小学教师杨来路。
以初心守讲台:“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
“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课堂上,他会结合数学题里的“社区服务统计”讲奉献,借“环保数据”聊责任;课后,他带着学生清扫楼道,绘制交通安全手抄报,做节约用水调查等,孩子们既练就了本领,更懂了担当。
他总说,“不学习就跟不上孩子的脚步”。长期以来,他坚持学习,夯实基础,精进能力,让教育之路始终充满活力。在知识储备上,他从不止步于现有积累,他学习前沿的数学教学理念、解题思路,让专业知识体系不断更新。面对学困生林林因怕出错不敢举手的情况,他没有简单说教,而是结合所学的心理知识,巧妙设计“错题故事本”,让小林把错题编成小故事——这种因势利导的耐心,正是他在持续学习中沉淀出的共情力与教育智慧,也让“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素养落到了实处。
疫情防控期间,为了让居家学习的学生能像在课堂上一样“动手摆一摆、动脑想一想”,他学做微课,对着屏幕反复练录课到深夜。从传统课堂到线上教学,他用学习补齐技能短板,让教学能力始终能适配不同场景的需求,也让学生始终能感受到优质的教学引导。
以匠心磨教学:让每个孩子都爱上数学
“数学不是枯燥的公式,是藏在生活里的魔法。”这是他的教学信条。为了让抽象的数学变生动,他琢磨出不少“土办法”:教“植树问题”时,带着学生在校园花坛边实地插小旗;讲“轴对称图形”时,让孩子们剪自家的窗花找规律;甚至把班级分成“数学侦探队”,课间用“估算课桌面积”“数操场地砖”当游戏;教“百分数”时,结合学生爱吃的零食,让大家算“一包薯片里脂肪占比”,原本头疼数学的小宇追着问,“老师,我喝的牛奶蛋白质含量怎么算”。这样的转变,是他最珍视的“教学成果”。
他对学生从不用“一把尺子量”。班级52个孩子,他有52份“辅导清单”:对基础弱的学生,他把知识点拆成“每日3道小关卡”,过关就贴“小勋章”;对爱琢磨的学生,他留“拓展小任务”,比如“设计家庭购物预算表”。功夫不负有心人,上学期期末,他带的班数学成绩跃居全校第二。
以热忱带团队:“一群人优秀才是真进步”
2016年当上教研主任后,他常说“一个人优秀不算啥,一群人优秀才是真进步”。他牵头搞起“师徒结对”,给青年教师准备“成长礼包”——里面是他多年来攒下的教案、错题集,还有手写的“听课小建议”。
他察觉到教研会太严肃,便开启“闲聊式教研”,午休时搬着椅子在办公室坐成圈,大家聊“怎么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堂”,记录“金点子台账”,整理成《课堂小妙招100条》。他两次被聘为“苏仙区新进教师专业成长培养计划跟进培训”导师,先后带领了2019级和2022级的8位学员。他言传身教,带领团队成员认真学习理论,积极实践,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引领学员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提升观课、议课、说课能力,帮助其掌握有效的备课方法和策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研训能力。
他成立了杨来路小学数学网络工作室,学校数学老师全是团队成员,借助网络工作室的平台,积极开展各种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以真情伴成长:做学生心里的“暖心老师”
在学生眼里,他不只是数学老师。有段时间班里内向的芳芳同学上课总是走神,问她又不作声,下班后他找到芳芳,没提成绩,只跟她聊“你最近画的画很好看”,临别时塞给芳芳一本带批注的笔记本,“有心事就写给老师,这是我们的秘密本”。
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了解到学生是因为她父母最近在闹离婚,经常吵架才出现这样的变化。他的家长会从不说“排名”,而是介绍“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小哲解题思路很特别”“小悦帮同学讲题时特别耐心”,家长们总说“听他开会,更懂怎么陪孩子了”。
26年来,他拿过不少奖——省级优秀课例、市级先进个人、区级优秀教师......可他最看重的,是办公桌上那个旧铁盒——里面是学生送的画、手写的感谢信,有张纸条歪歪扭扭写着,“老师,我现在也当老师了,像您一样带学生数星星、算角度”。
从青丝到微霜,他站了26年讲台,教过的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可他说,“只要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的眼睛,就觉得浑身有劲儿。”这就是杨来路老师,一个把教育当信仰的老师,用26年的躬耕证明——平凡的岗位上,藏着最动人的坚守。(何祥娥)
责编:刘琼
一审:刘琼
二审:甄荣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